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F >> 范进中举 >> 正文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第二中学 赵建英     【教学目标】

  1、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并在学习、分析相关资料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3、探讨、学习小说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探讨小说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型】

  探究讨论课。


【教学媒体】

  Internet 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昨天的语文课,我们在电子阅览室借助网络,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吴敬梓、《儒林外史》、科举制度等知识。还借助便捷、丰富的网络资源,解决了一些自学中遇到的困惑。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范进中举》。

  师:今天上午,我在我们学校网站的“语文讨论”专栏中,看到了我们班同学针对这篇课文发表的许多留言,其中有不少观点相当有见解。现在,我们先打开学校的网站,看看大家的讨论情况。


二、讨论范进人物形象

  师:大家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我眼中的范进──”。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值得同情,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一起浏览大家的留言……

  1、师生借助大屏幕浏览学生的留言。

  2、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进一步讨论范进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针对有争议的留言发表意见,或质疑,或探讨,或支持补充。

  要求:语言尽量精练,但观点明确,理由充足。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理解人物,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小结:听着同学们激烈的讨论,我突然觉得范进这个人物竟是如此的鲜活、丰满。长期以来,人们对范进一直怀着偏见,认为他是迂腐、无能、热衷功名利禄的典型。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是立体的、多面的,范进也不例外。用网友“彭泽遗风”的话来说,范进是“一个可怜、可笑而又可恶的人”。


三、探讨《儒林外史》的写人艺术

  师:斯人早已远视,但我们该感谢吴敬梓先生,是他用生花的妙笔给我们的中华文化长廊留下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物卷:范进、胡屠户、严监生……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成就之高。

  下面,我们就进入下一板块的学习──写人艺术之我见。

  对于这个问题,昨天我们也已展开讨论。现在请各组推荐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如果有意见可以补充,也可以向他们提出质疑。

  学生的讨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描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

  2、精彩的细节描写。

  3、对比手法运用(学生借助课件展示本组学习、讨论的成果:胡屠户、乡邻、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人物的对比变化,对比在人物刻中所起的作用等)。   4、夸张手法运用。

  要求:明确写法,并结合课文进行赏析、评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补充、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更好地体会小说在刻人物方面的造诣。如众乡邻的“舞”、张乡绅拜访范进时郑重其事的打扮,以及“噫!好了!我中了!”中的三个“!”等,学生容易忽视,教师的点拨,可更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从中有所启发。

  师生小结(幻灯片展示):       1、描摹人物言行、外貌,展示内心世界。

  2、描写生动细节,刻人物性格。

  3、运用对比夸张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范进为官之后──

  要求:运用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师提示:运用一或二种刚才总结出来的刻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范进为官之后的某个场景、语言、动作或外貌等,形象地再现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比如,范进衣锦还乡,又见到了昔日的街坊邻居或张乡绅……

  1、学生构思、写作片段。

  2、 展示、交流。


五、小结

  教师在点评学生片段作文后小结:如何更好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出有个性、血肉丰满的人物,不仅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还要多读书,从名家的作品中学习有效的经验。老师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儒林外史》。


六、布置作业

  课后交流、评价课堂上的人物刻小片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范进中举,吴敬梓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范进中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详案
    《范进中举》赏析
    《范进中举》说课稿1
    《范进中举》剧本
    巧用对比 凸显主旨——《范进中举》中…
    《范进中举》说课稿3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说课教案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之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说课稿4
    范进中举素质教育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同步练习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说课稿2
    《范进中举》赏析与教学创新设计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范进中举(京剧剧本)
    《范进中举》赏析2
    《范进中举》 人物形象赏析
    课文范进中举研讨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范进中举原文欣赏
    “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课文《范…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习题精选
    碰撞,撞出智慧的火花──我的教学故…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范进中举》学法建议
    《范进中举》课文分析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难句解析
    《范进中举》学习思路
    《范进中举》探究活动
    《范进中举》结构分析
    《范进中举》整体把握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课文导读
    《范进中举》形似字辨析
    《范进中举》研读赏析
    《范进中举》典型例题
    《范进中举》写作特色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学法指导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
    《范进中举》作品的战斗精神与现实主…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范进中举》重难点讲解
    《范进中举》课文评点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吴敬梓的恋乡情结
    论《儒林外史》及其作者
    虽谓微未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试析…
    浅议《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胡屠户的“四骂”
    《范进中举》课文背景知识
    范进是广东人吗
    《范进中举》参考图片
    《范进中举》电子教材
    《范进中举》教学建议
    《范进中举》课文题解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范进中举》课本剧
    《范进中举》问题研究
    《范进中举》词义辨析
    《范进中举》的艺术特点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范进中举》浅析
    关于《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研讨与练习说明
    《范进中举》有关资料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范进中举》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一节出乎意料的探究课──探究式教学…
    “含读”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人物描写
    《范进中举》问题探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以《范进中举》为例谈怎样精讲
    《范进中举》强化练习
    《范进中举》生字注音
    《儒林外史》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
    《范进中举》教学杂谈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原生态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范进中举》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后的概况
    吴敬梓的生平与著作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吴敬梓父子至性诗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敢于绝望、为个性和创造性而斗争的吴…
    《范进中举》词语解释
    《范进中举》提问设计的“选点”
    《范进中举》同步训练
    谈谈《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
    《范进中举》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范进中举》中心思想
    《范进中举》疑难解析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新课标背景下创新教学浅尝──《范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言描写
    《范进中举》多音字辨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