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在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一、教材与教学对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 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却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3、能力目标:掌握通感、比喻的妙处之所在;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赏析。 2、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的那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 难点:1、作者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2、掌握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宜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 第二课时:品味作品的语言,理解比喻、通感、叠字运用的妙处,赏析课文典雅和充满诗意的语言。 六、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一轮圆月渐渐升高了,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于是便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 2、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文学研究会成员。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3、介绍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在“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4、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荷塘月色》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尽管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5、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6、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略地勾勒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段末“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写荷塘月色,是全文重点所在。文章先写月光照耀下的荷塘,次写荷塘上的月色,再环顾荷塘四周,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在作者笔下,这宁静而幽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幽美,也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可见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第四部分(第7、8段):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 小结: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收获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统观全文,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融为一体,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7、把握特点,品味语言 ⑴用词准确生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⑵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荷塘月色”的画面中“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⑶课文还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 如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⑷通感的运用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8、布置作业: ① 熟读、背诵课文第4、5、6自然,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