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备课
二 00 四学年度第一学期 制定日期 2004.9
老师:朱静怡 学科:品德与社会 年级:二 班级:(1)
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一、本教科书旨在培养会思考的、负责任的未来公民。 会思考:(1)主动发现问题,并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探索。 (2)有基于事实依据的独立见解。 负责任:(1)清楚自己的目标,理智地行动。 (2)理解社会的需要,合作地行动。 二、本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1.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探究兴趣,使其感受学习本课程的快乐。 2.为学生打开认识社会的窗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社会。 3.突出呈现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探究途径,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 4.将要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隐含于展现生活实际的情境之中。 5.通过比较本土与他乡、中国与外国、现在与过去的同类事物,拓展视野,深化对社会的认识。 6.巧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反映现代社会的重大课题,引发学生从小对现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7.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排除抽象的道德说教和虚假的道德故事,直面真实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三、本教科书的设计思路与特色 1.在体系结构上,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课题为核心,有机整合五大内容范畴。 本课程是一门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课程,但是,综合并非拼盘,并非没有逻辑结构。本套教科书力图在具体分析综合的主题和被综合的各种要素之基础上进行整合,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考虑各知识间的联系。本教科书的内容范畴及要素如下: 社会构成——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社会的组织、机构和功能;人的基本需要与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社会分工;社会关系。 社会规范——国家和民族意识;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民主意识;价值判断。 生活空间——空间位置;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图。 社会进步——生活共同体、民族、国家、世界的历史;生活的变化;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的关系;年表。 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的参与;人际交流和交往;观察和调查;合作;生活自理和自立;图象和图表的解读;信息收集和整理;行为习惯。 2.精选范例性教材,提供深入和拓展学习的空间。 教材仅从目录上看,内容并不多,只有4个单元约15个课题,与每学期30-35课时的教学计划相比,似乎显得内容过少。但是,每一个课题都有丰富的内涵,为教师深入挖掘和拓展教材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并通过弹性化的、宽裕的课时,给予学生充分观察、思考、交流和表现的空间。 3.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线索,突出呈现了探索、合作、对话、反思的知识建构过程。 4.创设课题情境,凸显德育价值。 德育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和行为习惯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本套教科书的每一篇课文都被赋予了德育价值。为实现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科书以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方式组织编排德育内容,从学生生活中挖掘有德育价值的素材,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积极地对价值问题、善恶是非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并通过与同伴和与教师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学会更好地选择、更好地行动。 5。充分利用图像符号的特殊功能,实现图像符号与文字符号的有机结合。 图像符号的长处是能更直观、更感性地反映真实的事物,有利于儿童全面地把握图像所表征的内容,给儿童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而文字符号的长处是能准确、客观、明晰地界定概念,但另一方面却限制了儿童的思维空间。所以,本教科书非常关注两种符号系统各自拥有的长处,通过两者的结合,引导学生与客观事实对话,与教科书中的人物对话,与教科书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对话。
课时安排
周次
|
日期
|
教学内容
|
第1 周
|
9/1—9/3
|
欢庆“十一”
|
第 2 周
|
9/6—9/10
|
为了新中国
|
第 3 周
|
9/13—9/17
|
五星红旗升起来
|
第 4 周
|
9/20—9/24
|
我为祖国骄傲
|
第 5 周
|
9/27—9/30
|
国庆休息
|
第 6 周
|
10/3—10/8
|
饼干从哪儿来
|
第 7 周
|
10/11—10/15
|
忙碌的人们
|
第 8 周
|
10/18—10/22
|
人们相互合作
|
第 9 周
|
10/25—10/29
|
尊重劳动者
|
第 10 周
|
11/1—11/5
|
生活需要交流
|
第 11 周
|
11/8—11/12
|
交流有讲究
|
第 12 周
|
11/15—11/19
|
交流方式多
|
第 13 周
|
11/22—11/26
|
文明打电话
|
第 14 周
|
11/29—12/3
|
学游戏,做游戏
|
第 15 周
|
12/6—12/10
|
游戏有规则
|
第 16 周
|
12/13—12/17
|
游戏小发明
|
第 17 周
|
12/20—12/24
|
中国的“世界之最”
|
第 18 周
|
12/27—12/31
|
物品的来历
|
第 19 周
|
05/1/3—1/71/
|
应该怎样说
|
第 20 周
|
10—1/14
|
开开心心过寒假
|
第 21 周
|
1/17—1/21
|
期末考查
|
欢庆“十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 2.了解国庆之日,海内外的中国人都会用各种形式为祖国祝福。 3.知道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心连心。 4.体会国庆节的欢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录像引入,激发情感。 1.今天上课,老师要请你们看几段录像。看完以后告诉我:你看到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2.播放少数民族庆国庆的歌舞场面。 3.你看到了什么?是哪些民族?你觉得这些场面怎么样? (欢乐……) 4.是呀,他们在用自己优美的舞咨欢庆国庆呢。国庆节这天.就星我们国宝的生日。(10月1日) 5.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妈妈,祝福你》单元、第一课:欢庆“十一”(出示课题,配图) 二、看图,感受欢乐。 1.刚才我们看了四个少数民族庆国庆的歌舞场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