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用意?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转向大家)大家平时读到过的传记,通常都是给怎样的人作传? 生(纷纷答):给名人、伟人作传。 师(插问):记录他们的什么情况? 生:记录他们的生平,至少记录他们的某一段比较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师(追问):那么这篇传的“传主”是怎样一个人?作者记录了他的哪些情况? 生2:“传主”是郭橐驼,是一个驼背,没有名字,“郭橐驼”只是他的外号。 生3(补充):作者并没有记录他的生平事迹,只是记录了他的一种“种树”技艺。 (听过几位同学的发言后,教师总结。) 师:传记,通常记录名人、传人的生平事迹。而本文是给“郭橐驼”这个普通人作传,并且只是介绍了他的一种技艺,那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传”?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研讨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首先,我来指导大家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师:在朗读古文时,句读的准确停顿非常重要。你只有准确地判断出句中的停顿,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大家看看以下句子该怎样停顿。 (投影): 1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3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4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且不得暇。 (教师先指名朗读,让学生暴露断句时的问题,教师指正。) 师:断句时要注意句中的虚词,如②、③、④句中的“也”、“而”、“以”等词,它们是句中语气停顿的标志性词语;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如第②句“既/然矣”不能读作“既然/矣”;要看清词与词之间的界线,如“争/迎取/养”不能读作“争迎/取养”。 (学生齐读以上4句话) 五、朗读感知课文,抓住关键问题,从最强信息切入对课文的阅读。 (一) 指导学生解读郭橐驼的“种树经”。 师:郭橐驼种树有他的绝技,为什么?因为他有一本“种树经”(板书“种树经”)。 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种树经”的?自由朗读课文,找到相关语段。 (此时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遇到问题就举手提问;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提问。学生自读课文毕。) 师:大家找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了吗? 生(齐答):找到了。 师:请大家齐声读出相关的语句。 生(齐读):“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师:大家觉得这段话中最关键的语句是什么? 生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师:还有吗? 生5:“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正好能组成一句假设复句。大家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教师投影这句话) 师:这句话最关键的词有哪些? (学生纷纷说出“顺”、“天”、“性”等词,教师顺势板书“顺天性”。) 师(追问):什么叫“顺天性”?你能结合郭橐驼的“种树经”说说它的含义吗? (说明:此环节意在为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作好铺垫。) 生6:比如种树的时候,要适应树木的本性和自然生长规律,才能使树木长得茂盛,使它早结果多结果。“顺天性”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 师:说得很好,那么,我再问一句:“顺其自然”是否就意味着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生(纷纷答):不是。 师:何以见得?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学生再次细读“种树经”。) 生7:郭橐驼在种树时能做到“顺其自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他在种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文中“其莳也若子”说明了这一点;种好之后,他才撒手不管,文中“其置也若养”说明了这一点。 师:是啊,顺其自然并不表示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人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放手时才放手。 那么“他植者”是怎样种树的呢?请大家将“他植者”的种植方法和郭橐驼的“种树经”对比起来阅读一下。 (说明:此教学环境意在指导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句及文意。) (此时学生活动:大部分同学能准确地将相互对比的语句对照起来阅读。) (投影:明确学生的阅读结果。) 郭橐驼的“种树经” 对比 他植者的种树法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既然已,勿动勿虑,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矣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二)重点指导学生比较“郭橐驼的种树经”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