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附:《核舟记》教学简案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人如睹其物。
按一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应该是朗读、翻译、总结段意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可是这种老的教学程序,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应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把阅读和写作熔为一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能掌握文中的字词,能够读懂原文,这样在第一课时,首先纠正不正确的字音和句读,帮助学生把较难翻译的句子翻过来,掌握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语法特点,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根据文中第二、三、四、五段的说明,以第三段为重点,画出核舟的外表形状。在学生画图时,要巡堂指导。第三、四两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舟中五人的坐姿和情态很难掌握,指导学生要反复阅读课文,揣摸其中的细微之处。
读文作图,对学生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学生的绘图能力也不一样,所以画出来的图形不一定很规范,可谓参差不齐,但画的最不成样子的,也能把舟的形状和人物的位置画出来,教者选几幅比较规范的,给学生传阅,要求指出其中画错的地方,观点不统一的地方,允许学生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进一步理解原文。之后,指出课文是用了“总分结合,依次说明”(总—分—总)的方法进行说明的。让学生看着自己画的图,根据这个说明方法回忆课文,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学生积极活动,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画龙点睛,起到了主导作用。
为了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特点之后,要选几幅生活气息浓厚的图画,挂在黑板前,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画面本身的特点,选其中一幅,仿《核舟记》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写一篇说明文。注意,学生打完草稿后,有一点需要说明,即《核舟记》中写核桃很小,却刻了许多东西,学生往往写画面如何小,却画了许多东西。这样,学生进入了机械模仿的歧途,应立即纠正,把注意力放到画面本身的特点上,这样,就能写出很成功的作文。例如,可选德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路施达波尔的代表作《麦田》,经过观察讨论,让学生明确这幅画的特点是:色彩鲜明,明暗对照,人物、动物各具情态。根据这些特点,再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就能写出一篇很好的《油画〈麦田〉的说明》。
用“从画图入手,以作文收尾”的方法教《核舟记》一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效果很好。这个问题说明,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按照不同课文的各自特点,恰当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避免僵化呆板,这样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4分)
1、罔不因势象形 2、尝贻余核舟一
3、高可二黍许 4、箬篷覆之
5、峨冠而多髯者 6、石青糁之
7、各隐卷底衣褶 8、诎右臂支船
9、舟尾横卧一楫 10、矫首昂视
11、天启壬戌 12、又用篆章一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8分)
1、长约八分有奇 2、左手倚一衡木
3、王毅叔远甫刻 4、诎右臂支船
三: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6分)
1、启窗而观 2、峨冠而多髯者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8分)
1、能以径寸之木 2、能以径寸之木
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箬篷覆之
五: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32分)
1、尝贻余核舟一 2、尝贻余核舟一
3、长约八分有奇 4、高可二黍许
5、清风徐来 6、水波不兴
7、其两膝相比者 8、佛印绝类弥勒
9、矫首昂视 10、与苏黄不属
11、珠可历历数也 12、舟尾横卧一楫
13、其船背稍夷 14、钩画了了
15、计其长曾不盈寸 16、盖简桃核修狭者
六:翻译下列句子(18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技亦灵怪矣哉!
七:文章在介绍核舟时,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2分)
八:文章结尾写“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关于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设计方法例谈本文作者:章慧芳
老师在教八年级上册《老王》这一课时,教师存心把标题写成“王老”,学生立即指出:“教师,你错了。”然后,老师趁机点拨:“‘老王与王老’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明确:“王老”是一种尊称,而“老王”则是十分普通的称谓。从而让学生理解到文中人物“老王”的普通,很自然地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的队伍里。
二、悬念导入法
运用设悬念导入,可以形成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刺激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教读课文前,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可以刺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就可以用悬念导入法:
同学们,一说起冬天,咱们就会想到寒冷,想到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浑和强劲,想到冰城冰雕艺术的雄伟和神奇,想到愁云惨淡、山川失色的压抑和郁闷……但是,济南的冬天又是一番如何的美景呢?让咱们一起走进济南,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好与可爱吧!
三、设问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老师发出的信息。因而设计恰当的难题,刺激引发学生思考,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如教七年级下册《行道树》时,老师:熊熊烈火,灼灼燃烧是火的骄傲;潺潺流水,惊涛拍岸这是水的骄傲,同学们,你认为“树”的骄傲是什么?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喜欢长在哪里?学生顿时纷纷发言。最后老师引入:本日咱们就来学习张晓枫的《行道树》,看看树长在哪里,树的骄傲又是什么?
又如教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时,老师:咱们在七年级下学册《伤仲永》一文时,教师就想拟一副春联,教师的上联已经完成,但是下联至今未果。用多媒体出示春联:
上联:仲永天资聪颖后天不学沦为众人;
下联:宋濂。
(宋濂家境贫寒勤奋嗜学终成鸿儒。)
接着说:谁能结合本文内容帮教师把下联完成?学生一听说帮教师完成任务,热情顿时高涨,一下子进入到对课文的研读当中。
四、名句导入法
新的课标突出了语文课程注重审美、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审美体会和审美创造等。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入时,恰到好处地运用部分诗文名句,不光可以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并且能创设(创造条件)“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班级课程授教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长期受到好的影响),这种熏陶(长期受到好的影响)不但方便于语文学习本身,并且还方便于学生良好心灵与人格形成的孵化器。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