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
|
查询高考教学设计的详细结果
|
登高 备课人 董志霞 一、导入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师:这个老人是谁呀? 生:是杜甫。 二、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你开头的描述,非常凄凉,再加上我们一想像,挺难受的,就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师:对,老师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老师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一生:再加上动作。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生:语调低沉、忧伤。 生: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你有一个动作,你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又放下了。 师:对,语言,语调,表情,动作,(板书:语言 语调 表情 动作)这都是非常关键的。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师:对,还有音乐的烘托,这也是很重要的。(板书:音乐)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 生:意境。 师:什么“意境”呢?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师:实际上,老师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音乐,这就是一种“暗示”,同学们在不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像,因而也就进入了老师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板书:不自觉)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生:感性的。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担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生: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生: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生:心寒。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师:“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师: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师: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一生: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像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师: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师:为什么?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师: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能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师:总结得很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那么,这两句应该怎样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 一生:我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生试读,很沉郁。全体学生为之鼓掌)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n[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高考教学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登高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 |
下一篇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