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两首
|
查询高考教学设计的详细结果
|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学习《静女》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背诵这两首诗。 3、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静女》中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幻灯片、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研读《诗经•静女》内容提要。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老师轻唱两句《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歌词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2)陌生而又熟悉的瑰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 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板书:《诗经•静女》)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关于诗经 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和查阅资料所得谈谈对《诗经》的了解。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160篇。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105篇。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幻灯片)《诗经》原名《 》或《 》,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 首。它是我国第一部 。《诗经》“六义”是指 。 (2)引入《诗经•静女》(3)指导诵读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② 指名学生朗读 ③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重章叠句可是一叠到底,这首诗第三章是否与前二章构成重叠? 就其表面而言不是,但内在是一样的。因为它仍然是写静女。 如此看来,这首诗在写作方法上还有一定的创新,它是一种重章叠句的变式。 既然大家都认为,此诗仍然用了重章叠句,我们在前面讲过,这种写法有利于背诵和歌唱,同时,也具有极高超的暗示技巧,即大框架一样,里面个别地方稍作改变,以此推动整个思想线索或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而抒发诗人浓郁的思想情感,我们认为这叫微言大意。 请同学们找出其内在的同型结构,并破译其情节发展的线索。 明确:其姝-其娈-其美,俟我城隅-贻我彤管-归我牧荑 师:能说出它们内在的发展线索吗?(留到理清思路做答)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4)基本功、词汇掌握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学会归纳。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投影词语。注意课本注解) 《静女》 1通假字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隐藏。见,通“现”,露面。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喜爱。女,通“汝”,指彤管。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馈赠,赠送。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不是。女,通“汝”,你。
(5)理清思路 (概括这一首诗歌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静女》相约 相见 相恋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2、研读探究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你觉得这首诗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或者是惊奇的,请在书上划着或者写下自己的想法,等一会儿,我们来交流。(幻灯片——问题) 1)、诗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达了男主人公怎样的感情?(见练习一) 2)、诗中的女子是一个很会逗趣的,从哪里可以看出?请同学们概括一下静女的性格特点,请几个同学到黑板来写。你喜欢这样性格的女子吗? 3)、你认为诗中男子为什么能迷倒女主人公? 4)、作者对这样的爱情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看情况,有没有必要说蒙太奇手法,这三组镜头,三幅画面,如烘云托月般推出了一个形象——[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高考教学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诗经》两首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祝福》教案7 |
下一篇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