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语文 >> 高考教学设计 >> 正文

 

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询高考教学设计的详细结果

【课文解读】

本篇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被任为镇江知府,年六十六岁。辛弃疾之所以能在第二次闲居十年之后被再度起用,是与当时的历史形势密切相关的。宋宁宗当政以后,外戚韩佳胄深得宠信,他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提高威望,决意对金用兵,妄图建立大功以实现个人野心。因此,他起用了一些主战派人士,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从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这一崇高目的出发,他应召而去。在镇江任上,他训练军队,派人深入敌境,调查敌情,认真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满以为能够实现多年的宿愿。但,事与愿违。韩佳胄等人急功好利,因怀有个人目的,根本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充分的准备。这就同辛弃疾的设想相互矛盾。对此,作者已预感到仓卒北伐是必败无疑的。这首词写的就是这一复杂的思想感受。词中通过对孙权、刘裕等这样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歌颂,说明作者南归四十余年之间,始终不忘驰骋疆场的抗金斗争。以武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这是作者的一贯主张。但是,重要的是必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慎重选择将领,充分考虑战略战术,做好进攻的准备,否则很可能重蹈前人失败的覆辙。终篇以廉颇自比,表示对朝廷浪费人材的强烈不满。

上片,即景抒情,缅怀历史人物,寄托个人感慨。京口是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历史上的名城。作者登上北固亭,纵览"千古江山",凭吊历史遗迹,自然要联想到在这里出现过谋求全国统一、建立英雄业绩的孙权和刘裕。面对南宋偏安一隅的现实,作者对他们表示由衷的赞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生动地再现了他们驰骋疆场的豪迈气势与英雄形象,饱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另方面,在这一片里,同时又出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和"斜阳树,寻常巷陌"这样的词句,实际上这里写的是英雄去后,故居荒凉的景象,发的是江山寂寞与时事消沉的感慨。同一京口,古是今非;两相对照,褒贬就异常鲜明了。

下片,思想活动极其复杂。首先,为取得北伐的胜利,作者借用"元嘉草","赢得仓皇北顾"这一军事上失策的历史教训,对韩佳胄等人提出忠告。继之又以"烽火扬州路"这一战斗历程的回忆,跟眼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揭示出妥协投降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最后又以廉颇为例。睹承自己斗志不衰,但却长期无人过问,以致才能不得施展,反映了广大抗金人士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一严重现实,寄托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它结合京口这一具体的地域性特点,把写景、抒情与咏史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很好地发抒了作者借古讽今与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词中用典很多,而且都是历史上的事实。历史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人们既可以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同时又可重温历史的兴亡成败,以避免今日不必要的损失。用典恰当,还可以丰富诗词的容量,强化思想倾向并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岳珂在《程史》中,曾记载他对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提出意见的同时,也批评了这首《永遇乐》有"微觉用事多"的毛病。辛弃疾虚心接受说:"实中余痼"。用典过多的确是辛词的主要缺点之一。但是,仔细分析起来,这首词的用典还是很成功的。一是所有典故均与京口这一地点密切相关,并非泛指与遐想;二是经过提炼,使典故的侧重面与全词的主题配合得恰到好处;三是,这些典故的使用有助于这首词苍凉悲壮风格的形成。

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就这首词思想的敏锐,感情的深沉,手法的精炼以及风格的悲壮苍凉来讲,在辛词中,这首《永遇乐》的确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辛词豪放的特色。

2 领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典贴切的特点。

【教学说明】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此外,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

所以,确立了“理解辛词豪放的特色”、“领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典贴切的特点”两个教学目标,以给学生一个走近辛弃疾的阶梯。

【教学过程】

一)在悲壮激昂的琵琶音乐《十面埋伏》中走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同学们注意字音和音节停顿。

二)学习上阕: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问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概括辛弃疾的对他的评价?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问6: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三)学习下阕

问7:“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侂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4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率从事。然而韩侂胄之流依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高考教学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物种起源》导言
    谏太宗十思书
    拿来主义
    五人墓碑记
    肖邦故园
    指南录后序
    《与朱元思书》改写
    祖国山川颂
    陈情表
    寡人之于国也
    《六国论》教案16
    《听听那冷雨》教案18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此情…
    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备课建议:世相…
    苏教版必修五第五专题备课建议:我们…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辛德勒名单》
    庖丁解牛
    《我与地坛》教案22
    烛之武退秦师
    奥林匹克精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登高
    季氏将伐颛臾
    锦瑟
    雷雨
    让作文的“眼睛”亮起来
    锦瑟
    声声慢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备课建议:直面…
    琵琶行
    谈如何写好演讲稿
    滕王阁序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3
    《六国论》教案14
    《我与地坛》教案14
    《听听那冷雨》教案14
    《六国论》教案15
    《我与地坛》教案13
    《谏太宗十思疏》
    不自由,毋宁死
    《我与地坛》教案21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听听那冷雨》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15
    《我与地坛》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16
    《我与地坛》教案18
    《我与地坛》教案19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两组图片》教案9
    《听听那冷雨》教案16
    《我与地坛》教案23
    《我与地坛》教案25
    《我与地坛》教案26
    《我与地坛》教案27
    《我与地坛》教案28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
    《我与地坛》教案20
    扁鹊见蔡桓公
    《六国论》教案17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北方
    察今
    长江三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发现
    《我与地坛》教案24
    《老王》
    《鸿门宴》
    《离骚》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拿来主义
    秋水
    秋水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9
    《六国论》教案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蓝蓝的威尼斯
    《两组图片》教案10
    《祝福》教8
    《祝福》教9
    《金岳霖先生》教案9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9
    《荷塘月色》教案1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0
    《金岳霖先生》教案10
    《蜀道难》
    《听听那冷雨》教案1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六国论》教案11
    《亡人逸事》教案9
    《我与地坛》教案10
    《祝福》教10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0
    听听那冷雨
    心声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教案10
    《金岳霖先生》教案11
    《两组图片》教案11
    《亡人逸事》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1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1
    《祝福》教11
    鲁迅自传
    《金岳霖先生》教案12
    《阿房宫赋》教案12
    《亡人逸事》教案1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1
    《听听那冷雨》教案12
    《两组图片》教案12
    《我与地坛》教案12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2
    《金岳霖先生》教案13
    《听听那冷雨》教案13
    《六国论》教案13
    《六国论》教案8
    第二板块——获得教养的途径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7
    湖心亭看雪
    晚游六桥待月记
    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草莓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铁骑兵
    南州六月荔枝丹
    《爱莲说》
    《荷塘月色》教案8
    《诗经》两首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8
    《听听那冷雨》教案9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7
    《六国论》教案7
    《听听那冷雨》教案7
    《两组图片》教案7
    《亡人逸事》教案7
    《我与地坛》教案7
    《六国论》教案12
    《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金岳霖先生》教案8
    七颗钻石
    《听听那冷雨》教案13
    烛之武退秦师
    我愿意是急流
    一厘米(第二课时)
    语文“口语交际”探索(案例)
    苏教版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写作《说真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金岳霖先生》教案7
    《祝福》教案7
    《六国论》教案10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7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
    《听听那冷雨》教案8
    《两组图片》教案8
    《亡人逸事》教案8
    《我与地坛》教案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阿房宫赋》教案8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