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以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C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项正确;鸭子既吃红萍又吃昆虫,所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项正确;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才组成生物群落,C项错误。在稻和红萍在垂直结构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项正确。
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直接相关
B、红细胞的形成与基因表达有关与细胞分化无关
C、胡萝卜叶肉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不具全能性
D、癌细胞的产生与细胞的畸形分化无直接关系
【答案】A
【解析】囊胚细胞细胞分裂和分化后形成原肠胚,A项正确;红细胞的形成也是细胞分化的结果,B项错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含有该物种全套的遗传物质,仍具全能性,C项错误;D细胞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
3.在题3的图中,图1、图2为不同材料叶绿体中色素层析结果(示意图),图3、图4为不同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答案】A
【解析】正常叶片中的叶绿体中色素应有四条色带,A项正确; Mg是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形成的必需元素,缺Mg叶片中的叶绿体中色素不会有这两条色带,应有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的两条色带,B项错误;光照强度 a<b,则光合作用强度a弱于b,相关曲线应换位,C项错误;D“植物的午休”现象发生在夏季晴朗的中午,D项错误。
4.某成年女性因患病导致性周期停止,并出现泌乳现象。据此推断,发生病变的部位是
A、 胸腺 B、垂体 C、卵巢 D、乳腺
【答案】B
【解析】某成年女性出现泌乳现象,则A、C项错误;导致性周期停止,D项错误;只有选B。而B答案又能合理解释该成年女性症状。
5.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 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 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 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解析】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无细胞核,A项错误;基因突变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应用抗生素”是起“自然选择”的作用,B项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C项错误;D项正确。
30.(21分)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缘杂交,培育成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____________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________代。
(3)小偃麦有蓝粒品种,如果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经检查,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__________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代自交,请分别分析F2代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个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
②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________倍体植物;
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
【答案】(1)AaBB、Aabb、AABb、aaBb (2)抗寒晚熟;F2(或子二) (3)数目
原因: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代;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产生不正常的F2代
(4)①42 ②二 ③4
【解析】(1)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aabb)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亲代中必有Aa_ _或_ _ Bb两种可能,所以亲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
(2)“基因在叶绿体DNA上”为细胞质遗传,所选母本必须是“抗寒”个体,♀抗寒晚熟(aa)×♂不抗寒早熟(AA)→F1抗寒早熟(Aa)→自交→F2抗寒早熟纯合体(AA)
(3)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为染色体数量变异;F1代通过减数分裂能产生正常与不正常的两种配子;正常配子相互结合产生正常的F2代;不正常配子相互结合、正常配子与不正常配子结合产生不正常的F2代
(4)①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所以为42;②配子染色体组数为1,则体细胞中含2组染色体组所以是二倍体植物;③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4
31.(21分)甘薯和马铃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来比马铃薯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以甘薯和马铃薯块茎为材料,在不同温度、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含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甘薯的还原糖含量见下表:
处理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甘薯还原糖含量(mg/g) |
22.1 |
23.3 |
25.8 |
37.6 |
40.5 |
47.4 |
54.7 |
68.9 |
45.3 |
28.6 |
(1)由表可见,温度为70℃时甘薯还原糖含量最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认马铃薯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甘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马铃薯提取液(去淀粉),二苯胺试剂,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和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A、B两支试管,在A管中加入甘薯提取液,B管中加入等量的马铃薯提取液。
第二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_____________,
第三步:70℃水浴保温5min后,在A、B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马铃薯不含还原糖,但吃起来略带甜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的作用,食用马铃薯后消化分解成的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发生的代谢变化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酶具有最适温度 (2)不含淀粉酶
(3)实验原理:
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实验步骤:
第二步:等量淀粉溶液
第三步:等量斐林试剂
第四步: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
实验结果:A管砖红色,B管蓝色
(4)唾液淀粉酶
代谢变化是:氧化分解为CO2、H2O及释放能量;合成糖元(肝糖元、肌糖元);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解析】
(1)还原糖的产生是酶作用的结果,温度为70℃时是酶的最适温度 (2)
(3)本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马铃薯不含淀粉酶,不能分解淀粉产生还原糖,所以应该用斐林试剂,因此实验原理为:①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还原糖 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A组为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实验自变量是“淀粉酶的有无”,因变量是“是否有砖红色沉淀产生”,所以实验步骤中应加“等量淀粉溶液”、“等量斐林试剂”且需“沸水浴加热煮沸1-2min”;实验结果为“A管砖红色,B管蓝色”。
(4)人体口腔中含唾液淀粉酶,把淀粉解成麦芽糖,所以吃起来略带甜味
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转变为血糖,其去路有①氧化分解为CO2、H2O及释放能量;②合成糖元(肝糖元、肌糖元);③转变成非糖物质(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