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语文 >> 高考语文试卷 >> 正文

 

高考考点百题练习系列

查询语高考试卷的详细结果
高考考点百题练习系列之

现代文阅读

第五辑

(四十一)

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

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盯梢”、“出风头”、“寻开心”、“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赞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赞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

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中学”发达先进也。无论兴奋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新词的引进当然离不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意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假如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假如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

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 a 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中语中亦极为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

译者种种,不拘一格,译界高明可各显身手,任社会生活自然选汰。但笔者以为科技译名却应当遵从有关部门的规定,否则将引起严重混乱。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将英文“Laser”一词译为“激光”,而港台多将其译为“镭射”。但现在内地的许多报纸广告或歌厅招牌上的“激光音响”、“激光唱片”都让位于“镭射音响”、“镭射唱片”。更有甚者,则干脆来个兼容并包,赫赫然写上“激光镭射”或“镭射激光”,令人啼笑皆非。

总之,语言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难以人力阻止。“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

1.下列的概括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对时下个别南方语系的词句流行现象,大可用宽容达观的心态来看待。

  B.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

C.政治、文化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机会成为“官话”或“普通话”

D.对外来语的中文翻译,译界高明大可各显身手,任凭社会生活自然选汰。

E.能自然使用的外来新词,既非人力所强迫,也就不必也不能强行禁止。

2.文中说的“语言也十分‘势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六段强调了什么观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你是否同意作者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二)

“读图”时代阅读向何处去

①近日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的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在调查的识字城乡居民中,每月读一本书的人为51.7%,比1998年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农村的阅读率为45.3%,比1998年下降了9.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则下降了7.8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

②这一查结果颇令人感到困惑和忧心忡忡: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各种书刊林林总总,红火火,根据同一调查,国民个人自费购买图书的人均消费额还在持续增长,何以读书的人反越来越少?难道购买的书都是为了送礼或摆样子?我国更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的价值观从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何以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今天,国民中有读书习惯者仅占5%?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根据调查猜测,今后一段时间DVD、电视等其他媒体将利用自己的势进一步分流人们的注重力,分割人们的闲暇,国民读书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读书的人还会继续减少,难道书的传统价值和人类的读书爱好真是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③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实是人忧虑的。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已经越来越多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还可以从DVD、电视、互联网和各种琳琅满目的图像传播中获取,后者可以统称为“读图”。毫无疑义,与书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图像传播(包括静态的图画和动态的影像)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因为图像传播是一种直观的形象传播,仅人人都能欣赏观看,而且它比文字更心旷神怡,枯燥的文字只是一种符号,而生动的图像形神俱备,活色生香;加之图像传播因其形式上的特点,它需要更凝练、更简洁地表现对象,往往洋洋数千言、数万言的文字篇幅,有时需一两幅面就能表达,这种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比长时间地咬文嚼字确要轻松省力许多,因而它更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更适合紧张工作和极度疲惫的现代人在心和生理两方面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其实也是现代人获取知识和资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问题,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

④但我们在肯定“读图”的同时,还是要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因为人类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的,先民们在没有创造文字之前,先是通过图来传播有关信息;然后有了文字,然后人类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每个人类个体也是如此,孩提时代先看图,然后学会识字,然后在“读书”中慢慢长大成熟,可以说这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个普遍规律。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假如我们因为某些主客观的原因,反而慢慢养成了只会“读图”、不喜“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假如哪一天,我们真的丧失了“读书”的功能和爱好,那到底是意味着我们人类的进化还是退步?

⑤不仅如此,作为书的主要载体的文字更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文字的阅读和接受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是人类练习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文字写就的作品,不仅可以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而且更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一百个读者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林黛玉,看到的都是一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而一百个读者阅读一部文字版的《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文字传播的魅力超过图像传播处正在于此。所以,“读图”虽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它不能也不应该替代“读书”,否则,人类的阅读功能和思维能力都会因之而退化。

⑥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读书”中的阅读原著和原典,更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也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这里,不仅“读图”不能替代“读书”,而且读各种快餐书也不能替代读原汁原味的原著。一个国民,假如能有一百首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部中外经典在肚子里打底,那他自然就有一种底气,就会有一种气质自内而外透出来。只看有声有色的图像改编,不读原汁原味的原著;或是包里装两本时髦书摆摆样子,书橱里摆几部大书装点门面,不认真读书的尾巴随时都会露馅。正是基于此,在大量经典作品以图像改编和各种快餐方式传播的今天,我们真诚地吁请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分)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并“还会继续减少”的观象,作者先说“令人忧虑”,后来又说现象“也许没有那么严重”,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第④段中的“普遍规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分)作者大力提倡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理由有:(8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分)第⑤段中说,“读图”“有它存在的价值”,这“价值”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5.(2分)从第⑧段中找出与“那浅薄庸俗的尾巴随时都会露馅”对比着写的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分)对本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在第②段中,作者运用对比和引用资料的方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的困惑和忧虑。

B.在第③段中,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说明图像传播具有天然的优势,“读图”往往更适合现代生活和现代人。

C.在第④段中,作者拿人类个体的成长过程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作类比,说明“读书”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D.在第⑤段中,作者运用举例的方法,表明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缘于读者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3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末补上恰当的句子。(不超过50字)

(四十三)

走过荒原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下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暖和,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假如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意是否仅仅耽于想象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假如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假如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⑤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边、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假如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人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凉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1.(2分)第三段中“强烈对比”,从审美角度说,是指□□美和□□美的鲜明对比。(各填一个字或各填两个字)

2.(3分)用一句话概括第②③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为什么要写“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第⑤段)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文章说:荒原和表观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

5.(4分)根据文意,下列判定正确的两项是……………………………………( )( )

A.“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是作者始终不渝的真挚愿望,也是他喜爱荒原作品的一个原因。

B.第⑥段加点的“隔岸观火”在这里指远离了荒原,用全新的视角思考荒原,才能真切地反映那里的严酷、凄苦和生命的孱弱而艰难以及爱情的无奈。

C.文末“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寄托了作者打破艺术窠臼,期待创新之作的美好愿望。

D.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人们研究荒原:定进荒原,改造荒原,使荒原不再荒凉。

E.本文谈的是诗歌中的意象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外闻名的荒原作品令人青睐的原因及其审美价值之所在。

F.作者反对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去描写人类的原始和落后状态。

6.(3分)第⑤段中有这么一个句子:“流浪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这句蕴含的感情。

7.(3分)第①段中说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少意象,常有较为周定的意义。请举其中的一个意象,并用一句话对其意义作简要说明。

(四十四)

现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几乎一天也离不开电池。最常使用电池的是寻呼机、手机、袖珍收音机、随身听、遥控器等。仅以寻呼机为例,目前全国寻呼机用户在4000万户左右,一个用户一年至少要用六七只电池,一年就消耗2.5亿只左右。据了解,目前我国电池的年产量达180亿只左右。

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式。填埋堆肥,废旧电池中的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汞、铅、镉等重金属会渗透到土壤、地下水,进而进入鱼类、农作物中。有关资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高温焚烧废旧电池,部分重金属在焚烧炉中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部分重金属在灰渣中堆积,形成新的污染源。

据有关专家介绍,汞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对人体中枢神经的破坏力很大,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动中外的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造成的。我国电池产生消耗的汞每年就达几十吨之多。镉在人体内极易引起慢性中毒,导致的主要病症是肺气肿、骨质软化、贫血,很可能使人体瘫痪。而铅进入人体后最难排泄,它干扰肾功能、生殖功能。

尽管我国一些大型电池生产企业已经开始生产无汞电池,但是大量中小企业生产的仍然是含汞电池,因其价格便宜,应用面广,销售量相当大。铅酸蓄电池主要应用在汽车、电动自行车、通讯备用电源和应急电源等方面。而镍镉电池则普遍用于手机、电动工具、电动玩具等,是一种可充电电池。

然而在我国,要及时安全地回收和处理废旧电池却还须面对不少问题。

虽然我国有《固定废弃物防治法》,但对废旧电池回收并没有制定详尽的细则,回收没有奖励,不回收没有处罚。最主要的问题是老百姓对废旧电池的危害也还熟悉不足,没有形成自觉收集、上交的意识,所以环保部门组织的回收网络还是难以将废旧电池“一网打尽”。

解决废旧电池污染最根本的办法是寻找安全而科学的处理方法,让工厂把有用的东西循环再用,把有害的物质变为无害。现在我国的回收利用的技术并不比发达国家落后,但因为国家缺乏优惠政策,作为生产企业的电池生产厂家每年都在向全社会提供上亿只各类电池,但真正参与到回收处理这一环节中的企业却少之又少。近年来,某市一直致力于废电池回收工作,不仅积极接收送上门的废电池,还派出人员和车辆到各设置废电池回收箱的单位和小区收集电池。可这些废旧电池收回来后,环保部门和环卫部门也都没法处理它们,只好让它们躺在一个花了20万元专门建起的存贮库里,期待找到废旧电池处理厂来处理的那一天。因此有专家说,我国要彻底处理废旧电池要走的路还很远。

1.下列对造成废旧电池污染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池的生产量、使用量巨大,废旧电池数量大。

B.电池里包含了多种对自然环境威胁很大的物质。

C.现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一天也离不开电池。

D.在我国,很难及时安全地回收和处理废旧电池。

2.下列对废旧电池污染的危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旧电池中的汞、铅、镉等重金属物质渗出后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B.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物质渗出后会进入人的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

C.废旧电池中的汞造成了五十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震动中外的水俣病。

D.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物质在高温下会挥发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废旧电池的处理,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三种主要方式填埋、堆肥和焚烧都是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

B.我国目前出现的肺气肿、骨质软化、贫血、肾功能、生殖功能衰竭等病症,主要是对废旧电池处理不当造成的。

C.我国一些大型电池生产企业已经开始生产的无汞电池是一种价格便宜,应用面广,销售量大的绿色环保干电池。

D.某市回收废旧电池的行动只是让电池搬了个家,从各家各户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没多大实际意义。

(四十五)

庄周的燕子

格致

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看来他不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陷入了沉思: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或高树,以免遭到伤害;但燕子非凡,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有人来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聪明。

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人将燕子关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燕子聪明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禽因完全被人类豢养和左右,人便可以随便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了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燕子是狡猾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类的最尖锐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一旦得到别人的信任便会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的巢和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显然人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感动了,像是从人海中找到了一个相知的朋友。第一招奏效以后,燕子马上又聪明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着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檐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作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燕子的飞进飞出和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的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不会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就在这个时候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生活的节律。

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伤害了人类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这是就外形说的。其实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不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1.文章开头从庄子的哲学认知入手,接着又落笔在熟视而亲切的燕子身上,这样构思的作用何在?(4分)

答:

2.燕子是狡猾的,更是聪明的,它是怎样巧妙地循环人类情绪的起落安排自己生活的节律的?(8分)

答:

3.如何理解“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这句话?(5分)

答:

4.文章在写燕子处世哲学的同时,也写到了珍禽猛兽、家禽和敢于亲近人的麻雀,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答:

(四十六)

品牌价值的塑造

在传统短缺经济下,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因为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一切同生存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行业,都被扼杀和抑制。

现代科技从两个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一个是矿物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制造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是科学进步,非凡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进步,使人们在强大能源支持下,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所谓非人化,即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靠。人类第一次,通过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面临着一个不需要体力生产的社会。在这个新的社会当中,物质生产远远超过了人的生理需要与消费能力。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已经简单的生存需要,而根据人类的多种需要进行。

这就导致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相反,推出能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价值,并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发展空间成为企业主要的使命。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发生在中国饮料需求市场上。中国最大的市场需要,也就是饮料的市场需求,实际上是为外国公司和品牌占领,他们能够占据这个需求,依靠的并不是产品质量,而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技术。人们消费可口可乐,是满足了人们一种生理上的需要,但更加满足的是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可口可乐,正如其广告所说,不是最好的饮料,而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用简单的物质产品,同这种挡不住的诱惑竞争,自然难以取胜。这充分地说明,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在新的竞争体系下,决定性的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就像90年代海湾战争的核心武器是信息武器,而不再是传统武器一样。

(选自《21世纪》)

1.以下各项对品牌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品牌价值是指并不单纯依靠产品质量,而是凭借能满足人们思想上和感觉上的一种需要,由闻名产品的牌子创造的价值

B.物品制造的非人化是商品品牌价值产生的重要原因。

C.第三段提到的“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指商品的质量标准,而“消费者”的需求标准与此恰恰相反。

D.外国饮料品牌占领中国饮料需求市场所依靠的“价值创造的技术”是指外国公司塑造品牌价值的技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在历史上,人类物质匮乏,人们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人类除生存以外的需求,所以物质产品的生产,便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核心。

B.科学的进步和强大能源的支持,使人们制造物品和物质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这种提高,主要表现在制造的低成本、快速性、灵活性和非人化上。

C.“非人化”指制造行业和制造过程中,大量工作已经摆脱对人类体力和技术的依靠。

D.现代社会,在新的竞争体系下,企业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产品等武器,而是今天价值创造的武器。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现代科技从两方面为人类打开了满足基本生存以外需要的道路,从而使人类物质生产可以超越能力已经简单的生存需要,导致了物质的产品不但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而且附加了其他价值,即品牌价值

B.可口可乐占领中国饮料市场,依靠的并不是它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品牌价值。人们购买它是出于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即为了炫耀,为了迎合时尚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

C.创造市场需求,或者说竞争性的创作市场需要的手段和方式,已经从简单产品生产,转向成了包括创造生活方式在内的消费价值生产。

D.生产商品的厂家不仅要提高商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塑造出知名的品牌,而后者已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决定因素。

(四十七)

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1)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2)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然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3)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4)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5)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6)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7)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8)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9)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10)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锹、镐头和斧子,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11)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坚固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遥远的边缘。

(12)我很希奇,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13)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14)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似乎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线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外形,似乎傲然不屈的英魂。

(15)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桠道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16)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费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17)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18)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19)我们餐风宿露。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似乎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似乎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20)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21)有时深夜,我会忽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转自2005年第5期《语文月刊》)

1.第2段中“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然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句从哪两个角度描写了红柳树?并请分析其中“微笑”一词的手法和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务长和“我”关于挖红柳的一段对话中,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请你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关于红柳的描述具体而形象,非凡是第12-15段,说说这样描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文章结尾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结合全文说说它蕴含什么深意。(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四十八)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在正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庭的成员包括氨、硝酸根离子和氮氧化物。活性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结束它们的“旅程”。据科学家估计,撒在农田里的氮元素几乎一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被冲刷走了。大多数氮元素以硝酸根的形式经土壤渗入地下水,然后流入池塘或沿海水域,过剩的养分刺激海藻肆虐生长。随着海藻的死亡和腐烂,消耗掉了水中的大部分氧气,致使许多鱼类和基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农业径流区积聚了大量氮元素和其他滋养物,以至于现在墨西哥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巨大污染带。

数量庞大的活性氮最终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许多氮氧化物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硝酸降回地面形成酸雨。活性氮还会使臭氧数量略微增加,臭氧促进雾气的形成并加速全球变暖进程。YCY

大量的活性氮正在落回森林,本来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当氮元素“供过于需”,植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根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营养匮乏的树木越来越难于反抗霜冻、干旱和寄生虫等自然灾难。与此同时,土壤的日益酸性化也使灌木丛失去了往昔的生物多样化。科学家称,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较沿海环境要漫长且不易察觉,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一旦效应变得明显,再恢复这些树木已经来不及了。

为此,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尝试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来中和积聚的活性氮。这会降低土壤的酸度并增加补给营养。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显然太过昂贵并且过量施加此类物质可能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再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1.下列对活性的氮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活性氮是20世纪人类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也是氮污染问题的祸根。

B.活性氮是在细菌作用、石油燃烧或肥料制造的过程中改变了惰性的气体。

C.活性氮是氨、硝酸根离子、氮氧化物等一系列活性分子的统称。

D.活性氮是以带负电荷的硝酸根离子形式聚集在土壤中的各种氮元素的总和。

2.下列不能作为“破坏环境的祸根”的证据的一项是YCY( )

A.大量未消耗的肥料正从农田流入沿海水域,致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B.数量庞大的活性氮会恶化大气环境,导致酸雨降落,雾气形成,全球变暖。

C.土壤中高度饱和的氮元素正在导致森林缓慢的,也许是不可逆转的毁灭。

D.大规模地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会降低土壤酸度,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廉价氮肥的使用,使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可能,同时也会破坏环境。

B.人们本以为活性氮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全部吸收,而事实并非如此。

C.活性氮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它们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降回地面变成酸雨。

D.科学家认为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这些被污染的树木已无法恢复了。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根除墨西哥湾的巨大污染带,就必须降低密西西比河下游径流区的滋养物含量。

B.假如活性氮污染加剧,一些对多余活性氮非凡敏感的树种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

C.一旦氮元素“需过于供”时,土壤的酸性化就会得以避免,森林最终会枝繁叶茂。

D.假如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活性氮的中和物质,就能暂时改善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

(四十九)

流放出生命的出色

杨晓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广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的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如同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轻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偏僻遥远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禁烟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仍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动朝野的“尸谏”事件,然,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时大病不起,休养两个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再次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

站在林则徐当年的流放地,我难以想象,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一个曾居高位的功臣,当年是怎样顶风冒雪,走过风沙滚滚的大漠戈壁,走过冰天雪地的天山山脉的。我耳隐隐听到,从大漠深处传来车轮碾压乱石的隆隆声,和天山峡谷中传来马车失陷的惊叫声。

在流放伊犁三年多的时间里,林则徐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修建的“林公渠”至今还起作用;他积极推广的“林公井”(坎儿井),现仍造福百姓。

从展馆出来,默默走在生疏的塞外边城,独自漫步静静的伊犁河畔,我陷入沉思。从广东到西安,从西安到伊犁,以及伊犁三年多流放的日子,假如说林则徐的身体还能勉强支撑下来的话,那么,他的心呢?从高官到流放、从英雄到“罪臣”,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的心如何承受?这是一条比踩在他脚下的流放之路,更为难走、更为坎坷的路!

“苟利国家生死以,届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闻名诗句,正是他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离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出色。时势造英雄。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靠于他本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他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品质恰恰是个严重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流中顺势而为轻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困难。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是一般流放者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轻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他用自己的行动,跃过了新生命高度。流放伊犁,不仅未使林则徐倒下,反而给了他演绎人生出色的舞台,反而给了他彰显英雄本色的机会,使他灵魂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出色的内涵得以显现。

人生如戏。假如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出色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为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1.文章的标题是“流放出生命的出色”,请你结合文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4分)

(1)“流放”一词有哪两层含义?(2分)

(2)“出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分)

2.依据文章内容,如何理解“人生如戏”这句话?(4分)

3.简要回答。(6分)

(1)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4分)

(2)结合文义,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分)

(五十)

彩色头发基因技术

你能想象一只绿色老鼠的样子吗?科学家最近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了绿色的毛,试验的成功让科学家们相信,将相关基因移植入毛囊可以改变毛发的颜色,这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可能大有作为。

抗癌公司是美国加州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这里的科学家将一种水母基因移植到老鼠的毛囊中,使老鼠长出了在蓝光下呈现荧光绿的毛发。该公司总裁,罗伯特·霍夫曼说:“这些毛发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其中有荧光绿色的蛋白质。”这种荧光绿蛋白质就是使水母在暗处发绿光的那种基因。霍夫曼将这种水母的基因移入一块剪下的老鼠皮上,他用一种名叫胶原酶的物质将老鼠皮组织软化,胶原酶可使毛囊更轻易接受水母的基因。然后将老鼠皮放入培养液中。培养液含有一种腺病毒,这种病毒与平常引起感冒的腺病毒相似。该病毒很快进入老鼠皮上的水母基因细胞中。霍夫曼采取措施使病毒迅速复制,这样病毒细胞就可以将自己携带的基因成分载入老鼠的细胞中。霍夫曼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变化过程,他发现,老鼠皮的毛囊中明显出现了绿色蛋白质的斑点,这是每根毛发生长的基础,此后,这块老鼠皮上80%的地方长出了绿色的毛。然后,霍夫曼将这块长有绿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缺少毛发的皮肤上,移植的毛发在老鼠身上不断生长,逐渐遍布全身。

目前,该研究最乐观的前景可能就是让灰白头发恢复成黑发。研究人员已通过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这对于治疗灰白头发是重大进步。但这种基因变体技术还要在老鼠身上再做几年试验才能用于人类。科学家认为,一旦人类把握了关于头发颜色的基因,基因疗法就可以用于美发。黑头发是因为真黑素在发挥作用,红头发和褐色头发也都有其生成色素,但目前还没破解金发的分子构造。一旦科学家们发现丁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那么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只需激活或减少相关基因,而不是通过染色物质。

霍夫曼同时指出:“毛囊是个了不起的工具。”他相信基因工程能使毛囊产生任何形式的蛋白质,比如胰岛素和干扰素(一种免疫系统蛋白质)。小小的毛囊其实是个巨大的工厂。通过基因疗法,毛囊里不仅能长出健康的头发,还有可能承载某些基因来治疗白化病、糖尿痛、癌症等。实际上,把基因疗法用于美发要比治病困难得多。美发需要把头上所有的毛囊都进行处理,而治病只在几个毛囊上进行处理就可以了。 (节选自《环球时报》)

1.下面对“相关基因”这一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相关基因”指科学家们最近通过基因变化技术使老鼠长出了绿色的毛的基因。

B、“相关基因”指美国加州圣迭戈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移植到老鼠的毛囊中的水母

基因。

C、“相关基因”是科学家们将它植入毛囊内钓可以改变毛皮颜色的一种基因。

D、“相关基因”是指老鼠皮上已经带有病毒细胞的水母基因。

2.对老鼠身上长出的毛发是绿色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胶原酶将老鼠皮组织软化,使老鼠的皮囊更轻易接受水母的基因,进而生长出了绿色

的毛。

B、将移植了水母基因的老鼠皮囊放人培养液后,受培养液中腺病毒钓影响,所以长出的毛发

呈绿色。

C、因为霍夫曼将长有绿色毛的老鼠皮移植到活老鼠的缺少毛发的皮肤上,故长出的毛发是绿

色的。

D、原因是美国加州圣迭戈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科学家植入老鼠皮囊的水母基因中含有荧光

绿色的蛋白质。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基因变体技术使老鼠身上长出绿毛的试验,意味着对毛囊进行基因变体疗法必将大有作

为。

B、基因疗法使白老鼠长出了黑色的毛的研究成果表明,治疗人类的灰白头发已取得了重大进

展。

C、人们要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头发的颜色的要害在于科学家要发现所有决定头发颜色的基因。

D、基因疗法,既能改变头发颜色,还能使毛囊承载某些基因来根治白化病、糖尿病、癌症等。

参考答案

四十一

1.(4分)A、E 答对一项得2分。

2.(5分)

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近代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今日粤、港、台的一些用语渐渐成为“普通话”;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

以上三项,缺少一项扣1分,缺少两项3分;语句不通,酌减。

3.(5分)

示例:第六段从翻译中的科技译名必须规范的角度,强调了在接受“外来语”或“方言”时,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也要讲规范讲原则,(以上2分)从而很好地“回护”了“普通话”广纳“方言”、博采“外语”的观点,使自己的论证更辩证,更全面。(以上3分)

(示例并非唯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4.(4分)无论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

四十二

1.不矛盾。(1分)因为“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按狭义的理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令人忧虑;按广义的理解,“读书”包括“读图”,读书的人未必越来越少,问题没那么严重。(或:现在“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是被“读图”的人分流了,而“读图”也应该归入广义的“读书”范围之内;这样来看问题,所谓“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也许就没有那么严重)(2分)

2.从“读图”时代进化到“读书”时代

3.使人和人类得到发展和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标志),是练习和提高自身思维思辨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阅读原著和原典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最根本的途径,是每个国民提高自身素质最有效的手段。(4个要点,一个一分)

4.图象具有直观、形象、快捷、省时的特点,可以轻松省力地获取知识和资讯(两个要点,一个一分)

5.就会有一种气质自内而外透出来

6.D

7.原文:为了从根本上充实你自己,在你选择“读图”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读书”,尤其不要忘了多读原著和原典。(要点:读书,尤其是读原著和原典。有“读书”这层意思,给2分,又写出后一点,给3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四十三

1.阴柔(柔、优) 阳刚(壮)(答“婉约”“豪放”、“纤细”“粗犷”、“温润”“苍凉”等亦可,不能形成对比关系的,酌情扣分)

2.我喜爱荒原以及喜爱的原因(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及其原因)(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2分,答出两个给3分)

3.是一种类比,拓宽和深化了文意,更有力地说明了人们喜爱荒原,只是停留在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象中,并不是真正的喜爱。(类比,1分;“拓宽……”可不答;“说明……”,2分)

4.令人感到粗犷、苍凉、沉寂,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爱情激烈奔放,给人一种大美之感。(最后一句可不答,其余少答的酌情扣分)

5. D F

6.用“充斥”这一贬义词和夸张手法,表现对这种现象的嘲讽。(“仿佛”含否定、讽刺之意)(“充斥” “仿佛”“夸张”选答两个,2分;“嘲讽”,1分)

7.举例: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写出意象名,1分;写出意义,2分;点到即可)

四十四

1.C 2.C 3.A

四十五

1.(4分)

(1)引用典故,使作品布满虚玄抽象的哲理,委婉深曲;

(2)照应文题,引出下文对燕子处世大聪明的思考。

意思答对即可。

2.(8分)

(1)将巢和卵安放到人居住的屋檐上,与人类亲密接触,使人类很受感动;

(2)及时抽身,拉开同人类的距离,落到人类够不着的树枝上,保持自己的独立,绝不打搅人类;

(3)几个月后,在人类有些厌烦时知趣地搬走,平息人的所有怒火;

(4)在人类开始思念它们的时候又适时地回来了。

意思答对即可。

3.(5分)

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被燕子的伎俩捉弄还浑然不知。

意思答对即可。

4.(5分)

通过巧妙的对比,使燕子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了燕子处世之道的大聪明,深化了主题。

意思答对即可。

四十六

1.C(“社会对企业的标准要求”是生产出高质量的、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商品,“消费者需要”的是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能同时满足精神需求的商品)

2.A(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上,物质“极其”匮乏,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尤其要注重修饰和限定性词语。)

3.B(应为“人们购买它是为了在满足生理需要(口渴)的同时,满足思想和感觉上的需要,即为了炫耀,为了迎合时尚等非商品本身价值的原因。”)

四十七

1.(1)从形态和神态两个角度描写红柳树。(2分)

(2)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红柳树面对“酷寒和缺氧”时的从容不迫和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3分)

2.四个“对不对”是反问句,加强了肯定语气(2分)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司务长只顾眼前需要,破坏了环境却又全然不觉,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辞。(2分)

3.这些描述显示了红柳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的伟大生命力,(2分)然而红柳最终竟断送在人的手下,可见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力之大。(2分)描述越具体形象,反衬作用越加有力。(2分)

4.(1)结尾段不把话说完,而是含蓄地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启发读者思考。(4分)

(2)结尾段告诉人们红柳是地球的原住民,但人类却摧毁了它,是人类自己破坏了生存的家园,从而鞭挞了人类的野蛮和愚昧,呼唤人们要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要有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3分)

四十八

1.C(氮气才是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故A项错。活性氮不是气体,故B项错。活性氮并不仅仅包括硝酸根离子,故D项错。)

2.D(添加碳酸钙和碳酸镁不属于活性氮破坏环境的影响之列,且降低土壤酸度不应视为破坏环境。)

3.B(“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已实现,而非“成为可能”,故A项错;“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的只是氮氧化物,不包括氨,故C项错,被污染的树木无法恢复的前提是“效应变得明显”,故D项错。)

4.C(无法推出氮元素“需过于供”时,森林就会枝繁叶茂。)

四十九

1.(1)①林则徐被贬官,发配到伊犁。 ②林则徐被流放的经历显现了他的意志品质和人格精神。(2分) (2)①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田。②林则徐在遭受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仍然保持着伟大而宝贵的英雄本色与人格魅力。(2分)

2.林则徐的一生如同一出戏。他在人生出色的舞台上,演绎着低谷高潮(悲喜剧),虎门销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亮点,而被流放伊犁的经历,则是这出戏的高潮。(4分)

3.(1)①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对比。②“我”参观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感受的对比。③林则徐虎门销烟与被流放伊犁的对比。④林则徐流放伊犁时的“选择”的对比:没有选择怨恨、消极、放弃和绝望,而是忍辱负重,舍身为国。⑤林则徐和“一般流放者”的对比。(4分,答对一点给1分) (2)通过这些对比,使“出色”的内容更丰富,鲜明地突出了林则徐遭流放后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

五十

1. C(A、B、D中提到的基因都是其具体实验中的基因,故不对)

2、D(A、B、C不是本质原因)

3、C(A“必将”说法太绝对,下结论过早 B未用于人类 D“根治”错)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高考试卷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考考点百题练习系列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高考试题(福建卷)
    2009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运动会上的兔…
    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对…
    绩效工资
    MAM高考语文仿真试题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一)
    高考必背篇目之四
    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Ⅱ)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三
    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二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四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六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八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五
    高三毕业班联考语文试卷
    高中三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检测
    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三
    高考复习语文模拟试题
    高危试题!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七
    高中毕业班语文质量检查试题
    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二次联考
    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八)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五)
    高考必背篇目之九
    高考必背篇目之七
    语 文 高 考 试 题
    高考调研考试
    高考语文统一考试模拟题
    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一
    高考必背篇目之六
    高考必背篇目之八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
    高考语文第一次六校联考试卷
    高考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高考语文模拟题
    高考语文模拟题(二)
    高考语文摸底测试模拟试题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九
    高中毕业生语文五月调研测试
    高考语文复习第二次联考试题
    高考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高考复习语文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高考试题,想说爱你不容易
    全国语文高考试题详解·全国卷Ⅱ
    高考理科综合重庆卷(生物部分)解析
    北京语文高考试题
    高中毕业生语文四月调研测试
    高考考点百题练习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考点百题练习系列
    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语文第一次考试试卷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2月统一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检测试题
    高考语文复习2月模拟考试试题
    语文高考试题分析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试题
    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高考作文猜测话题之一:精神信念
    温州市高考调研考试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卷
    高考语文试题
    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2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
    高考语文 摸底测试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考点百题练习
    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解析
    语文高考试题
    全国语文高考试题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语文新课程模拟试卷
    高考文学常识
    高考必背篇目之十一
    高三语文质量检测系列资料
    高考语文适应性测试A
    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高考模拟考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文学常识
    高考作文构思技巧十七法
    十五校高考模拟联考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
    咸丰一中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1
    辨析并修改病句及逐题详解
    高考考点百题练习系列之现代文阅读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语文零 诊 模 拟 检 测 题
    MAM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四)
    高考语文冲刺阶段强化练习五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9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
    高考语文突围每日一练60天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三)
    高考语文仿真试题(六)
    高考必背篇目之五
    高考必背篇目之二十一
    高考必背篇目之二十
    高考语文必背篇目之二
    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高考模拟考
    上海市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第二次八…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潮州市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13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4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2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
    高考必背篇目之一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7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6
    高考必背篇目之三
    高中样本分析考试语文卷
    高考必背篇目补充材料
    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
    高考语文统测试卷
    高考语文复习3月统一考试试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练习
    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考摸底自测语文试卷
    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四)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三)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二)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十一)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字词句必练3
    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高中毕业班语文第三次质量猜测
    高考语文 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调研测试模拟考试题
    高考语文猜测试卷
    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高考 语文猜测试卷
    高考语文联合测试试卷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九)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八)
    高考语文模拟题
    高考最后冲刺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一)
    高考语文 模拟考试试卷
    高考语文新考纲文言文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语文模拟测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模拟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三校联考试题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上海市闸北区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
    高考语文精品模拟试题(六)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