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7.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小结: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习为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9.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小结:“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小结: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小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孔乙己还欠十九……”,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10.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课堂教学设计 II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 I”)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 I”)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别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可找三个学生分段朗读,第一个朗读课文第1~3段,第二个朗读课文第4~9段,第三个朗读课文第10~13段。朗读课文,要提出朗读要求。 (四)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字形,解释词义。 (五)由提问导入课文分析。 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2.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人和事?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开头三段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孔乙己》写作和发表于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清朝末年。作者在小说的第一段里也有明确的交代,说:“这是二十年前的事”。当然,这是小说,不宜把它理解得过于死板。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孔乙己》,也即是小说主人公的姓名。作品描写一个连秀才也没有考中的下层穷苦读书人孔乙己。他好喝懒做,不会营生,穷得几乎要讨饭,有时不免做些偷窃的事。他常到咸亨酒店去喝酒,“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酒店的人们常取笑他,从中取乐。后来他偷了了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长久不见他到酒店去,大概是死了。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篇小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第二部分(第4~13段)。 小说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介绍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地点——鲁镇的咸亨酒店,其格局(布置的格式)“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其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即清朝末年。这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乡镇的缩影。再往下,描述酒店的顾客、店里的各种人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先介绍到店里来喝酒的两种人,一种是靠柜外站着喝的“短衣帮”,他们大多是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的“穿长衫的”主顾,这大都是一些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有产者。这里,作者用一“短”一“长”,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以及买不起荤菜与“要酒要菜”形成鲜明对比,将两种喝酒人的不同身份、地位、贫富的对立,生动地显示出来。接着,写店里的人:伙计、“我”和掌柜。小说里的“我”,是酒店的小伙计通过“我”的见闻和职务的变化,通过掌柜对长衫主顾、短衣主顾和小伙计的不同态度的介绍,揭示了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渲染了一种势利、冷漠的社会气氛、人际关系。这为主人公的出场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