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野先生
|
查询八年级下学期教案的详细结果
|
藤野先生 鲁迅 第1段:对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生活的厌恶和辛辣讽刺。 第2段:“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表达作者对清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第5段:饱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第24~31段:表达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作者时刻都有国民意识,没有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感情。 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 第38段: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深化主题。
教学后记
课题藤野先生课型反思练习及活动课 课时四课时(4)授课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2.通过综合实践,扩展视野,了解鲁迅其人; 3.处理完成练习,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情感与价值目标4.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和正确的评价能力。 重点目标1、3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认真复习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反思引入 同学们,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呢? 在回答之前请回顾一下课文及笔记。 提示: 1.在字词方面,我们学到了哪些新词,如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你觉得鲁迅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2.在内容方面,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留学和写作时期,我国处于怎样的一个环境? 3.在写作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围绕线索组织材料?你能仿写一篇作文吗? 4.在思想方面,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体现爱国主义? 二、完成练习 1.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具体见解见《教师教学用书》。 2.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明确: ①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②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
学生讨论完成,不求一致答案,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自己认同的答案。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
抽生回答,教师订正明确。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中你想到了什么? 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4题略 三、实践活动,写作练习 活动指导: 活动目的: 1.了解鲁迅其人; 2.尊师重教,回念自己的老师; 3.培养写作能力。 活动过程: 1.分组,明确任务: 全班共分八组,第一、二组,查找鲁迅详细生平的资料。第三、四组查找鲁迅作品分类的特点以及各类作品集。第五~八组,采访同学对自己老师的回忆和评价。 2.展开活动: 形式可以是到图书室查询,网上查询,咨询老师,第五~八组的主要采访同学,一人采访一个,写得具体一些。 3.汇报交流: 第一~四组推举一名同学整理,上台念出搜集的内容,第五~八组,先组内交流,推举两名典型的上台念出采访内容。 4.写作: 以“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为题,构思完成一篇小作文。 要求: (1)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2)叙事具体、中心明确。
通过活动,旨在让学生乐学,综合培养。
写在作文本上,上交,教师查阅。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补充资料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 补充资料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鲁迅 练习提示: 活动指导: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八年级下学期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藤野先生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专题《狼》教学方案 |
下一篇文章: 祖国山川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