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理散文写作方法
|
查询作品教学案例的详细结果
|
bsp; 金黄 (对比联想) 春天、蓝色的海洋 (相近联想) 3、联想的多样性: 一个事物可以有很多个联想点,抓不同的联想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立意。 ①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不同侧面 如:“水滴石穿”的联想, 把关注点放在水上,联想到强弱力量的对比,可以得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立意。 滴 , 思想方法, 不要轻视小的立意。 石 , 人的气魄和勇气, 要敢于碰醒的立意。 穿 , 面临的困难,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的立意。 ②联系社会的不同方面,产生不同的联想点 举例来说: 题目:羲之当年写的一块碑:全文20多个“之”字,无一笔势雷同,每个“之”字各具神妙。 请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说说你想到些什么事理。 联系不同的社会实际,可以得出以下各不相同的立意;
各行各业都出状元 不要墨守成规 要发展个性 要百花齐放 求大同,存小异 要敢于标新立异 采取多种方法取得成功 活跃思想,大胆创新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产生多种联想点,并由此得出各不相同的新颖立意。 4、联想的目的: 联想本身不是目的,而仅仅是种手段,我们用它为作文服务,首要目的是立意新颖,换句话说,联想的成果首先要体现在立意上。 如:我们可以由绿联想到许多,联相仅仅是第一步,还要把这些联想立意化。如上所示。 这里只想强调,在写作过程中,要强化联想为表情达意服务的意识,要明确联想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要自觉把联想与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为表现主题服务。 5、联想的选择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产生多种立意,但在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中,只能有一个立意。这就关系到联想的选择,也就是选择什么联想点,选择什么立意的问题。好的联想点,好的立意,应该有以下特点: (1)有现实针对性 (2)有一定的深度 (3)自己能够把握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练习,对这一点逐步加深认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联系实际,展开联想,拟出多种立意。 北京市近来建了不少立交桥。一次,我站在西直门立交桥上,放眼四望,只见宏伟的多层大桥上,南来北往、东行西驶的大小车辆,疾如流星,川流不息,蔚为壮观。从眼前车如流水的景象,我联想到: 联系不同的社会实际,可以得出多种各不相同的立意: A破除封闭状态,才会有高速度 B知识要融会贯通 C博取才能敏思 D打开思路,立体思维 以上的几个联想,都有一定的可写性。 有了丰富的新联想,还要善于选择,要选自己比较熟悉的,感受比较深的,这样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写出好文章来。 上面A、B、C、D这几个联想,哪个是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就写哪个。这并不是说在选择时要避难就易,而是说要为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条件,不要自己与自己为难。 美文欣赏: 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文一 美丽而善于隐蔽的枯叶蝶由于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对于这一小生灵的命运,人们可以引发诸多话题。请看著名作家徐迟是怎样另辟蹊径,表现出独到的感悟的—— 枯叶蝴蝶 徐迟 峨嵋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可能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们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它装假作伪这种行经是超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如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碟,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转摘自《语文快餐》1999年第6期) [解读] 本文脱开了借赞美蝴蝶来歌咏爱情的框架,也没有落入因枯叶蝶濒于绝种,提醒人们抢救自然资源的窠臼,而是由伪装作假更导致绝灭这一角度,论及“美,更要真”的重要,抒写了对虚伪作假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后三段,作者从节肢动物的生物属性延展至人类社会,表明自己的心迹,表现出犀利的解剖功夫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文二 赏花观树,脱口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不料园主一语惊人,引发了“我”关于“完美”的一番思考—— 花与树的完美 林清玄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是多么的美呀。”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 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就显得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 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 (原载《长江日报》) [解读]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细细思量,这话极有道理。花美自不待言,单说那树:或娇嫩稚美,或伟岸壮美,或娉婷婀娜,或遒劲奇峭,即便是伤痕累累的古树,亦不乏沧桑、龙钟之美。花无丑花,树无丑树,那么人呢?为什么会有“是非、善恶、高低、美丑”之分呢?不同的思想意念使然。花与树的完美,源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完美之路”。这是多么令人警醒的人生哲理啊。文章虽短,但清新的文笔,委婉的警语,一如“清水芙蓉”,临波照影,亭亭玉立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作品教学案例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哲理散文写作方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爱” |
下一篇文章: 肖邦故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