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 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热爱生命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呼唤自由和光明 咏 物 抒 情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邓颖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2.导语。 2004年2月4日是邓颖超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本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天之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理解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五、探究 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第一个片断是: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些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运坚贞。 第二个片断是:海棠花与邓颖超共同经历了三十八个年头,仍然生机勃勃,花团锦簇,果实累累。人们不但可以赏花,还可以品尝果实。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海棠花似乎是个有情物,它用它美艳的花,酸甜的果来报答喜爱它的邓颖超与周恩来同志。 第三个片断是: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业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因为深爱对方,所以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第四个片断是:邓颖超为远在日内瓦的周恩来剪了一枝海棠花,压在书本里,通过鸿雁传情,表达她的思念,体贴之心。 这段写得颇为真挚动人,这对革命的伴侣,他们爱得那么真,那么纯,令人动容。 第五个片断是:“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暧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飘进了黄河、长江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写出了周恩来并没有离开我们,他正为我们的国家,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继续工作着,祖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恩来同志永远活在邓颖超的心里,也永远活在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心里。 六、小结 课文前半部分回忆了自己与海棠花与周恩来之间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周恩来无限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9)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归纳: 第7段:概述“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 第8段:详细写了在革命斗争中的相见,建立了纯正的友情,为了共同革命理想,从友谊发展到相爱,定约。 第9段:写在革命之花开时,我们爱情之花也开放了,1925年8月,结婚了。 二、探究 1.找出文中邓颖超与周恩来在革命生涯中共同追求,共同奋斗的句子,体会其思想感情。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只是为着我们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建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奋斗。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及为理解共同理想奋斗的句子,这说明了“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战友、伴侣的关系,“我们”始终把革命放在首位。 2.第8段中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周恩来同志曾主张独身主义,而“我”也对婚姻抱悲观的想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为了革命事情无暇谈及个人问题,说明两人的交往全是为了革命事业,没有任何个人的目的,它使两人的抱定独身的两个青年走到了一起,从友谊发展到相爱。 3.文中提到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进步学生组织的“觉悟”起到了什么作用? 说明两人相识的时代大背景,作为进步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反帝,反封建、肥卖国贼,为了救亡图存他们走到了一起来,在那个年代注定了他们的爱情要与革命交织在一起,注定了他们要共同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 三、品味本文的语言 从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作为均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领导的邓颖超具有坚强,刚毅的一面,又有女性感情细腻,深沉的一面,它并不一味沉缅于深深的思念之中,在深情的回忆之中给我们的鼓舞,以力量、以启发。 四、小结 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 文间情深感人,令人动容,“我们的爱情总是和革命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有时战斗在一起,有进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里,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4.草莓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2.从文中得出启示。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 (一)讨论文章结构 (二)质疑 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 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第三段却重在表现秋的气息:树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 4.从文章的思路看写作目的是什么? 作者漫步在九月的田野:放眼四望,觉得“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没有变,依然是那些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但是马上“觉察到已不是六月”。作者在第一段描写完天空,树木的句子后都加上了一个“但”字,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启发人们思考,为了启发人们对这两个季节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而感受时间给大自然留下的印记,为下文对青春易失、生命演变的思考作铺垫。 5.细读课文,体会作者观察与感受,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五、语言品析 选择自己喜爱的语段,反复阅读,体会情感。 例:地晨新翻的玫瑰红的土块,有如一堆堆绿色的珠子,又如野草一般妖艳。 这两个比喻很有创意。把新翻的土块,比作一堆堆垢子和野果,看了之后令人产生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这里一片充满生机制土地,更妙的是“妖艳”这个词经人以无限的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