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O >> ou >> 欧阳修 >> 正文

 

人物欧阳修简介

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文论和创作实绩,对当时以及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宋初,在暂时承平的社会环境里,贵族文人集团提倡的西昆体诗赋充斥文坛,浮华纂组,并无社会意义,却曾风靡一时。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爱读韩愈文集,出仕后亲自校订韩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学观点上师承韩愈,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学者当师经”,师经才能用“道”来充实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韩愈的某些偏颇。在对“道”的解释上,他把现实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体内容。他认为学道而不能至,是因为“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 (《与张秀才第二书》)。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欧阳修对创作的基本论点。
  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的主张得到了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热烈赞同。后来,知贡举(主管考试进士)时,又鼓励考生写作质朴晓畅的古文,凡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或以奇诡取胜之作,概在摒黜之列。与此同时,他又提拔、培养了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一代新进作家。这样,他倡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应用文体】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本文所引欧文皆出此集)有文章2651篇,应用文2619篇,可见他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还撰有《新五代史》74卷,《新唐书》75卷。他不仅应用文写作颇有建树,而且对应用文理论贡献也很大。
  创立应用文概念。目前论者都认为应用文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张侃的《跋陈后山再任校官谢启》:“骈四俪六,特应用文耳。”(拙轩集·卷五)张只涉及应用文取“四六”的语言形式,严格说来还不能说明确了应用文概念。北宋的欧阳修在《辞副枢密与两府书》中云,嘉祐五年十一月奉制命授枢密副使,“学为应用之文”。这里的应用文是指公文文体。他在同一年的《免进五代史状》中自述为得功各事无用之时文,得功名后,“不忍忘其素习,时有妄作,皆应用文字”。“文字”即文章。这里的应用文指实用文章。可见,欧阳修是从文体形式、实用性质两方面来明确应用文概念的,他已把应用文当作独立的文章体裁。
  构筑了应用文理论的大体框架。如上所述,他认为应用文的性质是实用的。他赞扬苏洵的应用文章“实有用之言”(《荐布衣苏洵状》),黄校书策论“中於时病而不为空言”(《与黄校书论文章书》)。欧阳修关于应用文的实用性质是很明确的。他认为应用文的特点有三。一是真实。欧阳修认为写史要“立传纪实”(《进新修唐书表》)。所谓“纪实”,就是应像《春秋》一样褒贬善恶,“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魏梁解》),“求情而责实,别是非,明善恶”(《春秋论中》),“书事能不没其实”(《唐于鲁神道碑》)。他还认为诏令“必须合於物议,下悦民情”(《论慎出诏令札子》),用当今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要与实际相符。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二是简洁质朴。“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正史类》),赞扬孔宙碑文简质(《后汉泰山都尉孔君碑》),朝廷诏书应“复古朴之美,不必雕刻之华”(《论李淑奸邪札子》),铭应“言简而著”(《内殿崇班薛君基表》),“师鲁之《志》,用意特深而语简”(《论<尹师鲁墓志>》),“文书甚简”(《乞洪州第七状》),简洁质朴是欧阳修文章批评的标准之一。三是得体。他赞扬刘敞追封皇子公主九人的公文典雅,“各得其体”(《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体”指内容而言,欧阳修谓之“大体”。“公於制诰,尤得其体”(《谢公绛墓志铭》),他赞扬谢希深的制诰尤得西汉制诰之体,“体”指文体。“考其典诰誓命之文,纯深简质,丁宁委曲,为体不同”(《崇文总目叙释·正史类》),“体”指语体。欧阳修主张应用文应合大体、文体、语体,其理论已相当精深。
  欧阳修对公文的贡献很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欧阳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人物欧阳修简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欧阳修《与梅圣俞书》原文与翻译
    采桑子诗词赏析
    采桑子 诗词赏析
    采桑子  诗词赏析
    采桑子 诗词 赏析
    南歌子诗词赏析
    玉楼春诗词赏析
    长相思诗词赏析
    望江南/忆江南诗词赏析
    生查子诗词赏析
    千年荣耀——欧阳修故里永丰探访记
    欧阳修改革文风
    欧阳修的散文
    朋党论 欧阳修(原文)(译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欧阳修弹劾狄青遭非议 难道乃误国之举
    陈文天书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欧阳修怀疑《周易》蠡测
    怜才爱士欧阳修
    欧阳修居士
    欧阳修生平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的严谨
    欧阳修“乱伦”,是耶?非耶?
    欧阳修在开封
    欧阳修:此情不关风月 沉著更兼豪放
    欧阳修为什么要修《新五代史》
    唐宋词选析:蝶恋花(欧阳修)
    醉翁亭记(宋 欧阳修)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晚泊岳阳 欧阳修
    欧阳修《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自述世系文在吉安发现
    欧阳修河北当“省长” 让绯闻扳倒
    欧阳修陵园
    欧阳修 茶品与人品
    欧阳修改革文风
    五百余后裔颍州祭祀欧阳修诞辰1000周
    梦回宋朝之风流才子欧阳修 / 何仁勇
    诉衷情诗词赏析
    踏莎行诗词赏析
    欧阳修词选
    欧阳修:此情不关风月 沉著更兼豪放
    欧阳修迷恋官妓不计后果 一句话救两千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
    正在全球化的欧阳修 北宋可算得上是"
    生查子【宋】欧阳修
    阮郎归【宋】欧阳修
    临江仙【宋】欧阳修
    踏莎行【宋】欧阳修
    采桑子【宋】欧阳修
    玉楼春【宋】欧阳修
    蝶恋花【宋】欧阳修
    采桑子【宋】欧阳修
    蝶恋花【宋】欧阳修
    一世宗师欧阳修的创新精神
    浣溪沙【宋】欧阳修
    伶官传序 欧阳修(原文)(译文)(赏析)
    50个面人再现欧阳修一生
    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
    人物评传 欧阳修
    欧阳修词选
    欧阳修的故里——永丰县
    欧阳修治学品格琐议
    欧阳修的另类人生:个性张扬且叛逆
    欧阳修的雅量:对人宽对己严
    欧阳修的道德文章
    欧阳修的“秀才说到兵”
    千岁醉翁欧阳修 一朝竟成四川人
    画荻教子 ——郑氏夫人对欧阳修的教导
    错不在欧阳修
    浪淘沙诗词赏析
    欧阳修作品选
    欧阳修是越王勾践的后代
    读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欧阳修:天下翕然师尊之
    四大贤母之一:欧阳修之母
    欧阳修 修改文章
    欧阳修的雅量
    能使鲁人皆好学---欧阳修与泰山
    画眉鸟诗词赏析
    戏答元珍诗词赏析
    采桑子诗词赏析
    采桑子 诗词赏析
    蝶恋花 诗词赏析
    采桑子 诗词 赏析
    “性情醉翁”欧阳修系列之一 江西醉
    浣溪沙 诗词赏析
    浣溪沙 诗词 赏析
    浪淘沙 诗词赏析
    临江仙诗词赏析
    木兰花诗词赏析
    少年游诗词赏析
    生查子 诗词赏析
    蝶恋花 诗词赏析
    渔家傲 诗词 赏析
    玉楼春 诗词赏析
    玉楼春诗词赏析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渔家傲诗词赏析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泉水换墨宝
    欧阳修名号别称考略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
    欧阳修的写作故事
    欧阳修与酒的故事
    欧阳修词全集1
    欧阳修词全集2
    欧阳修词全集3
    欧阳修的养生之道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欧阳修之母教子
    欧阳修与醉翁亭
    北宋政治家——欧阳修
    朝中措 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诗词赏析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