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一、教学目标:
1、会认“颐、耸”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等11个生字,会读“长廊、柱子”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了解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在上十七课的时候,我们从远处和近处欣赏了万里长城,对它的雄伟气魄赞叹不已,也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才干。你知道万里长城在哪里吗?(北京)
2、是的,在这座历史名城——北京,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值得我们去细细游赏。这节课,我们就去游览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公园,这就是——颐和园。来,手拿起来,我们一起写这个题目。板书:颐和园
3、齐读课题。引:告诉你们,这可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哦!
4、指名读。评价:我觉得这颐和园又大又美。
二、初读课文
1、颐和园里到底有怎样迷人的景色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这个美丽的公园。大声地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开始!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三、词语盘点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里有很多词语要求我们掌握,我们一组一组的看!先看第一组。
第一组:横槛 耸立 琉璃 远眺 堤岸 姿态 几乎 画舫
1、先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每个词语,干脆响亮的读两遍!
4、师读生跟。再解释词语
(1)远眺有什么的意思?看 像这样表示看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俯视、眺望、凝视、仰望、环顾……一个、四个的词语,都可以)
[说到环顾:师:环顾一下,看看谁坐的最端正?]
引人注目:引人注目里面是有看的意思,哪部分是看的意思?
(2)姿态就是什么?样子。姿态不一,就是——样子各不相同。
(3)几乎换一个词。(好象)这个几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什么时候读几?
(4)见过画舫吗?其实画舫就是什么?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5、齐读。
第二组: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长堤 湖心岛 十七孔桥
1、快速阅读这一组词语,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吗?(都是颐和园内的一处景色)
2、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些景色都说进去!(颐和园里有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等景色)评价:你真能干,一句话说的这么简洁,干练。谁还能换种句式说一说?(颐和园里有很多景色,分别是:长廊、万寿山、佛香阁……)
3、画简图。把这些地点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把原先做好的地点名片拿出来贴)
和学生交流贴的位置。
第三组:进了 绕过 走完 来到 登上 下来 走过
1、仔细看下,这些词语是关于什么的?(记叙游览顺序的动词)读一读。
2、用上这些词语,把作者写的游览顺序说一说。出示括号填空。
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 )颐和园的大门,(绕过 )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 )长廊,就( 来到 )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佛香阁和排云殿。( 登上 )万寿山,颐和园的大半景色尽收眼底。从万寿山( 下来 ),就到了昆明湖,看到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几处景色。只要你( 走过 )长长的十七孔桥,就能上湖心岛游玩。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你去细细游赏。
3、先自己试着说一说,等下我请认真的站起来说。
4、指名生说,也可以合作交流,师填上正确答案。
5、师:很好!这么长的一篇文章,概括起来,就是这一段话。一起读一遍。
6、我们照着这个简图,来画画他的游览路线。学生说,师在黑板上画路线图。
7、加上这些记叙游览过程的词,好在哪?(再请学生看黑板上的路线图体会)
生可能会说:(1)这样就会写的清楚,让读者知道你的游览过程。
(2)读者会读得更明白。(只要答到一点,就给予肯定。)
引导:和我们平时说的来到哪里,来到哪里,更怎么样?(不重复,还更准确。)
通过看这幅图,你大致了解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了吗?(板书:游览顺序)
8、同学们也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的把自己的心得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写成了日记,如果你在写游览地点的时候,加上了这些记叙游览顺序的动词,你的文章会更加的出彩!
四、走长廊
1、师:如果课文就这么一段话,你有兴趣读吗?当然,作者不但把游览的顺序介绍得很清楚,而且,描写颐和园的语句也很优美。课文是怎么来介绍这美丽的大公园的呢?文中写到了颐和园里的好几处景色,我们一处一处地看。(出示第二段)先去走长廊,谁带我们去走走长廊?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长廊有什么特点?
2、交流: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长、美(美如果没讲出来,放到后面引导)(板书)
师:长,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1)一眼望不到头。怎么说?
师作解释:作者可能站在那里,望不到头,踮起脚尖看,看不到头,往左看看,看不到,向右看看,还是看见很多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总之不管怎么看,就是——一眼望不到头。谁来读读这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
评价:读得好的:这长廊果真长啊!
读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就快望到头了。谁能通过读告诉大家,这长廊很长,是望不到头的!
师: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很长?
(2)七百多米长,273间。告诉你们,这条长廊的实际长度是728米,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哦!这里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告诉我们这长廊怎么样?生:很长。谁能读?
师:读的好的,不错。还有吗?
(3)有几千幅画。
师:是的,从这几千幅画里,你除了看到长廊的长,还看到长廊的什么?(美)
师:美在哪儿?(点横线)“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师:横槛在哪里?指出来。每一间是这么长,有多少间?(273间)可想而知,这长廊怎么样?这273间上面有多少幅画?(几千幅)这些画上都画着些什么?你知道吗?引:告诉你们,这上面画得都是些奇花异草,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呢!(生想象画上的内容)总之,这几千幅画里,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绘画艺术多么高超啊!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画的美,画的不同!
指名生读
(4)还从哪里看出,这长廊是很长很美的?
“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生读。读的不好评价:接的不够快。好象过了一个星期,才接上去开。再读。
师:这说明花的种类很——多。这么多的花,我谢了,你开,你谢了,它开,总之一年四季都有花儿在——开放。是啊!这怎么能不说明长廊是很长,很美的呢!3、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就置身于长廊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景随步移,那几千幅各不相同的画就展现在你们的眼前,你有什么感觉?生说感觉。
4、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评价: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这长廊,更长、更美了!
5、师:想一想,要建造这样的一条长廊,需要哪些人?
生可能会说:画师,工匠,设计师、花匠……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当时建造的场景上,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说,师根据说的情况引导。如:你看的真仔细,为什么要重重地刻?
师:创造这样的景观,需要付出多大的劳动啊!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长廊。
五、总结
这长而美的长廊,我们走过了。而且走的很尽兴。颐和园里还有其他的景色等着我们去细细游赏!下节课继续!下课!
第二课时
一、课文连接
1、上节课,我们走玩了长廊,被那长而美的风景深深地吸引,同学们的读书声也深深地吸引着老师,非常动听。其实颐和园中的点睛之笔不是这长廊,而是接下去作者要带我们去的万寿山和昆明湖。有的同学一听有更好的去处,马上就来精神了。相信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会和你们的样子一样,很带劲!
2、请大家看一组图。(出示万寿山的图片)这是哪个地方的风景?美不美?想不想去看看?那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这万寿山。课文的哪几自然段是写万寿山的?(第3、4自然段)
二、登万寿山(3)
1、请同学们把这3、4两段读一读,看看万寿山上有哪些景物?
2、作者首先来到了——万寿山的山脚下,抬头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这佛香阁、排云殿是怎么样的?从课文中画出有关它们特点的词语!
(2)交流
形状是什么样的?八角宝塔形的。
耸立。说明这个佛香阁怎样?高 板书 (引:像我这样站在这里,能叫耸立吗?)
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是怎么样的,谁来形容一下。(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师:琉璃瓦见过吗?出示图片 (边看边解释: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用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一般用来铺设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一排排,说明面积很大。
3、佛香阁和排云殿一样,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登万寿山(4)
1、接着作者就登上了万寿山,看见了什么?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从不同的方位看景色)哪些方位?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点红三个词)
师引读:从不同的方位看,都有哪些景色?自己先说一说。
2、登上万寿山,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向下望,看到了树丛、屋顶、宫墙;正前面有,昆明湖、游船、画舫;向东远眺时,看见了城楼和白塔。这么多的景色尽收眼底,你最喜欢哪一方位看到的景色就读哪方位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师:掩映是什么意思?就像穿衣服一样,我要是里面穿红色的衣服,外面就要套黑色的外套,这样才能很好的搭配,相互衬托。这里也就是,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需要和葱郁的树丛相互遮掩,相互衬托!
师: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读着读着,我好象看到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都有哪些色彩?葱郁、黄的绿的、朱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使句子优美、生动)
师:你能试着填上有关颜色的词,让句子变得更生动吗?(出示)
( )天,( )水,( )云,( )的沙滩,一派迷人的海南风光。
(答案很多,适当就好)
(2)引:你还喜欢哪处的景色?能通过你的读来传递你的喜欢吗?“昆明湖……”出示这2句话。“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老师听出了你对昆明湖的喜欢!谁喜欢的更强烈些?
师: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处景色?
生说理由。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你喜欢它是发自内心的。你瞧瞧,这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又静、又绿的湖水,这又像镜子,又像碧玉的湖面,怎能让人不喜欢呢?何况,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可能会说:这湖面很平静。
师:你从哪个字感受出来的?(滑)
师:如果把“滑”换一个字,你想用哪个字替代?(划,游……)板书
师:为什么你们说的这些字,作者都没用,单单用一个滑字?我们来看一看。
游:一般我们说的都是在水里游。
飘:飘是在哪里?空中
驶;动作会不会太大了?引:课文中说,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划:从它的偏旁来分析。
……
(总结:相比较之下,你觉得用滑字更怎么样?用滑字更贴切,能让人体会到这湖面很平静。)
师:体会过了,再来读读这昆明湖,相信能读的更好!把湖面的静和湖水的绿读出来。指名读。评价;真静啊!真绿啊!
齐读。
(3)每个人读书的品位不同,你喜欢这处,还有人喜欢别处。谁还喜欢别处的景色,也把你的喜欢表达出来!
“向东远眺……城里的白塔。”出示
师:你特别喜欢这里面的哪个词?隐隐约约。师:我也喜欢!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好象看到了城楼和白塔,定睛一看,又没了,再看,又看见了。很有趣!)
师:真好。我也是因为这个理由!(握手)就喜欢那虚无缥缈的感觉。喜欢这处景色的同学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该怎么读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生合作读这一段。(这样美的景色,再来一遍,好吗?)
四、游览昆明湖
1、从万寿山下来,我们来到了昆明湖。在昆明湖边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2、请你选择一处景色,具体的说一说是什么样子的。等下我请几位小导游来介绍一下这昆明湖边的景色。
3、“导游”介绍
师引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站在湖边,这里的景色真美啊!(生边介绍,师出示景点的画面)
师:导游,这长堤真长啊!长堤上都有些什么?生1介绍。
师:都有哪些式样不同的桥呢?(根据生讲的出示图片)
师:导游,那湖中心有什么啊?生2介绍
(师补充:我通过上网,了解到这个宫殿叫龙王庙。)
师:这么葱郁的小岛,我想去岛上玩,怎么去啊?生3介绍。
师引:这十七孔桥上的狮子都是怎么样的啊?有的……有的……有的……
师:听了3位导游的介绍,我真喜欢这个地方!这长堤是那么的——长(板书)
湖心岛看上去是那么的葱绿(板书)。
师:这十七孔桥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引:我想到了《赵州桥》,石栏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文中形容这座赵州桥不但雄伟,而且美观。十七孔桥上雕刻着这么多精美的图案。十七孔桥和赵州桥一样,也很——美观 (板书:美观)
4、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再叫一组同学上来介绍。
五、板书概括
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几处景点,(指着板书)先去走了长廊,长廊的长和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见了高耸的佛香阁和金碧辉煌的排云殿;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看到了湖光山色。最后写来到昆明湖边,围着湖的长堤是那么的长,湖心岛看上去是那么的葱绿,十七孔桥又是那么的美观。
六、总结
1、不知不觉中,这几处景色我们游览完了,还真有点恋恋不舍。颐和园总的特点是什么?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板书:美丽 大
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是不是就这几个景点呢?哪里告诉我们的?一起读最后一段。生读。(板书:说也说不尽)
师:是啊,真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颐和园的景色真可以用独一无二、举世无双来形容。我想真正喜欢颐和园的同学,肯定会如作者所希望的那样,课后还会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颐和园的其他景点。
3、同学们,我们都被这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震撼了。这颐和园的美是谁创造出来的?古代劳动人民。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生说。希望同学们在欣赏颐和园美的同时,更要记住这些创造美的人。
七、分段
1、请你根据板书,用这个“//”符号,把课文分成三段,怎么分?检查。1//2345//6//
像这样的写作方法,先总的写颐和园是个怎样的公园,然后通过几处景点分述,最后又总的写个人的希望,我们也给它一个特定的名称,叫“总——分——总”。(副板书)
2、以后同学们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写作方式,请你们在这篇课文的每一个双斜线后面写上这样的名称。
八、总结
今天,老师看到你们的表现就像看到颐和园的美景一样,让我倾心。像某某一样。(师举例)希望以后同学们能更加积极地举手发言,更加认真地听讲。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