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习理解诗歌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积累古诗词名句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语言区别与生活语言的关键在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并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导语:
师:听说高一(7)班很优秀,我来考考大家,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成语叫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话出自典故东晋大将桓温北伐中原,打到自己的老家,看到自己小时侯种的树都那么粗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我常常想,这个原话的“木”变成今天成语中的“树”,这个传达 的意思到底有没有变化?
师:在成语中,意义到底是否一样,同学们存在争论,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我课文哪里明确告诉我们在什么场合这两个简直是”一字千里“?
生:课文最后一段中“在艺术领域,这两个字会一字千里。
师:在艺术领域里,这两个字为什么会一去千里?也就是说作为艺术材料,这两个字有什么具体的区别?
学生概括出木与树的区别(教师板书)
意象 艺术特征 木-------空阔 黄色 树-------饱满 绿色 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品味:
师:我们理解了树与木的这两个字在艺术领域的区别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在具体的诗歌中,这两个字所呈现的效果如何,请同学们找到有关木叶和木的诗句,齐声朗读,思考这些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明确:秋季
师: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歌,仔细品读,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把这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表达出来,前后组交换阅读,推荐出你们认为四个人中写得最好的,(只给两个同学机会,大家要争取)
师:刚才大家把如此丰富诗意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让人一下子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秋天。尝试着把“木“字换成“树”字,你来体会一下,你感觉到的是一付怎样的情景。(注意结合刚才分析的“树”在诗歌里的饱满、绿色的特点)
明确:没有。感觉掉下来都是绿绿的树叶
环节四。把握作者的观点并深入理解
师:我们学过文言文知道,树在古文中就叫做木,在概念上,木与树都仅仅指我们看到的树,为什么到了诗歌当中,作为诗歌意像这两个字的内涵回那么丰富,我们刚才在感性认识上进行了探讨,如果从理论上讲,这关系到诗歌语言的什么问题?
学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师:暗示性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课文哪里有涉及?请同学们把他齐声读出来,
学生找到,读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师:诗歌语言的暗示功能正是诗歌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的奥秘所在,生活语言比较简单,这个字表示什么,就是什么。譬如说,“我手上拿着一张网。”就表示我的手上拿着一张网。(可出示一张网“。诗歌语言却一定有比较丰富的内涵,除了表面看到的网以外,诗人把网写到诗歌里,往往有很多话隐藏在这个网字里面,在暗示我们,他要说的话。所以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穷,而意无穷。”因此,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涵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我们来看一首很独特的诗歌。
生 活
北岛
网
诗歌的题目是两个字“生活”,而诗歌才一个字。很多人说这不是诗歌,而老师觉得这是一首很棒的诗歌,真正体现了诗歌的言有穷,而意无穷。如果从生活语言考虑,“网”就是网,但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考虑,作者要向我们传达的是什么?
(生回答,此处可以引起高潮,前提是学生想像的翅膀要随风飘扬,教师在一旁鼓励)
明确:这网他会网住人,让人无法摆脱,天罗地网,是不是正暗示了在特定时代生活是残酷的,他网住人,让人无法摆脱。我们就从这首只有一个字的诗歌里读出了作者对生活无奈的理解,听得到他在生活的压迫下那一声无奈的叹息呢?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感受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魅力,而这暗示正是诗歌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区别。展示: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说,只有对事物的名称的暗示才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而名称和概念应该仅仅属于谈话语言和生活语言的范畴。
师: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与东晋大将桓温原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是诗歌语言还是谈话生活语言?
生:是谈话生活语言。因此,他们不具备暗示性,在概念上这“木”与“树”是一样的,所以,表达效果没什么区别。
师:今天,我们很多人远离了诗歌,认为诗歌读不懂,也没用,我们只要会使用语言,会说话就可以了。但我们发现诗歌语言是如此丰富
诗歌是我们心灵的凭证
人,诗意地栖居大地
所以我们要学会鉴赏诗歌,就是要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入手,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找到了通往诗意世界的通道。不信我们试试看
第四个环节是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航船)
学生齐读,然后让学生把客船换成航船,感觉读来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概念上是一样的,但客船的客暗示了诗人作客他乡,面对夜晚的月落,乌鸦叫钟声唤起了无限的客愁,而航船却没有这么多的内涵。
展示:洪堡特说,语言的力量就在于有限工具的无限使用。
语言是我们精神栖居的家园,建设语言丰富语言就是建设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而诗歌文学语言就有使有限的工具实现无限的使用。所以,我们都应该去重视诗歌,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大地。
板书: 说“木叶”
意象 艺术特征 木-------空阔 黄色 树-------饱满 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