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S >> 说“木叶” >> 正文

 

说“木叶”

说“木叶”
      

                                             设计:张杏珍

[文本解读]
一、文本说明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诗,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历任夏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出版过《春野窗》《问路集》等六部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唐诗综论》《中国文学简史》等。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的观点。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他的楚辞研究和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主要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其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
说“木叶”》选自林庚教授的文学专著《唐诗综论》。
二、文本解读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1-3)为第一部分:指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其关键在一个“木”字。(4-6)为第二部分,分析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第7段是小结。
第1段,举例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少用“树叶”,大量用“木叶”,后来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树叶”“落叶”的不同,其关键在“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始,“木”都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通过比较曹植诗中“树”的形象和吴均诗中“木”的形象,说明“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具有“落叶”的艺术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叶”相排斥,因而暗示着“落叶”。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空阔。因为“叶”有缠绵的一面,因而“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作者以学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以其浓厚的学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和“落叶”、“木叶”和“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想及依据]
一、文本解读
本文虽是一篇文艺专论,但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只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并不难懂。课前学生进行认真预习,读通全文,将各部分融合贯通,理清思路,把握文章。
二、规律探求
把握文意仅是初步认识,最终目标是要能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尽可能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准确体察语言的细微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触类研究
因为读懂课文,并不难,所以要淡化教材,以课文为例,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调用已有的诗歌知识储备,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涵义(暗示性)的相对稳定性和多义性。因此课前学生需要查找资料,整理归纳出一些诗歌意象的涵义。
[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理清思路,把握作者关于“木叶”的观点。
2.  掌握古诗词语言的暗示性的技巧,学习通过个例进行归纳的方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取一般规律的能力。
4.  借助古诗词丰富的审美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体味中国古诗词语言的精细、高妙,归纳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持质。
2.  触类旁通,就中国诗歌意象涵义(暗示性)的稳定性和多义性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诗歌知识储备,研究诗歌意象涵义(暗示性)的相对稳定性。
[教学过程]
一、文本解读:
1、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中的诗歌意象引入诗歌意象有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这一话题,继而引出“木叶”这一诗歌意象,并板书课题“说‘木叶’”。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
  美好的事物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以美景衬哀情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愁苦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恬淡、闲适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姜夔扬州慢
  戍边生活的艰苦、冷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雨霖铃
       离愁别绪
这些诗歌意象都与某些事物相关连,表达某种固定的思想情绪,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这说明我们在解读诗歌的时候可以从意象的暗示性入手,探究诗人游移不定、委婉含蓄、甚至是隐晦曲折的情感历程。
那么,屈原诗歌《湘夫人》里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具有什么样的暗示性呢?而杜甫登高”时看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落木”又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两者是否相同?下面我们来学习林庚教授的文艺论文《说“木叶”》。
2.  整体阅读:
自由阅读全文,勾出重点语句,理清文章思路,解决以下问题:
①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
②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③“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④弄清“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和“落叶”、“木叶”和“落木”的区别。
3.  归纳总结:
①全文结构:
  (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4~6)分析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小结全文。
②筛选信息:
“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暗示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而不是湿润的。
4.  重点解读:
①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2.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在哪里?
“树叶”:“树”与“叶”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
“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木叶”:有微黄与干燥之感,有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属于风而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不属于沉沉的阴天,使人想起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木叶”:有缠绵的一面,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比“木叶”更过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二、规律探求:
作者就“木叶”这一文学现象,阐明了一些诗歌鉴赏方面的规律,请学生寻章摘句,在作者精妙的分析中探求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有价值的东西。
1.  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2.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就由此可见。
(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在概念上而在形象上)
3.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它使语言形象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4.  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5.  读诗重在品,要品出味道来,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
三、触类研究(研究性学习)
读课文,我们了解到在我国诗歌中,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隐喻义,试举例说明。但情况也不尽然,有的意象又具有多义性,也举例说明。
1.  教师示例: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 ——《诗经》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戴叔伦《堤上柳》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 
曾与美人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柳枝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柳”常常出现在赋别诗中,古人有折柳相赠以表依依不舍之离愁别绪。这说明“柳”已具有表达离别愁绪的稳定性。
但“柳”在有的诗人笔下却不以离别愁绪的形象出现,而是赋予它新的涵义。如: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雍裕之《江边柳》
这里虽也是离别,但并不伤感,而是表达强烈的挽留之意。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李商隐《柳》
以春柳之繁盛反衬秋柳之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示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又以秋柳比喻自己,表达怀才不遇的感伤情绪。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写垂柳婀娜多姿,别具风情。以楚灵王之故事,指刺封建统治者,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细叶不如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以柳状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
2.  学生研究、发言,只要有一、二心得即可。
此部分为本课学习重点,计划给学生20分钟时间发言。要求课后学生将自己的发言加工整理成文。
例:枫叶、梅、莲、菊、雨、月、笛声、角声、琵琶不仅有形的事物、景物,而且无形的声音,都是鲜明诗歌形象,都具有丰富的诗歌内涵。
四、总结全文:
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由此我们认为对于前人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学习,但也要勇于创新。学习古人、推陈出新,才是正确的态度。
五、课后作业:研究性学习(任选一题)
1.  在古诗中选取一个意象,举例说明其内涵的稳定性或多义性。
2.  分析古今中外诗歌中“大海”或“月亮”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第二册
3.  《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华中师大出版社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说“木叶”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
    《说“木叶”》教材完全解读
    《说"木叶”》学案
    高三语文《说“木叶”》
    第十五课《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说课稿
    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人教版高一必修)
    《说木叶》难点解读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的几项创新性教学设计
    《说“木叶”》
    课  题:9、说“木叶”
    《说“木叶”》同步练习及答案
    《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人教版…
    《说“木叶”》学习要点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
    《说“木叶”》学习指导
    说“木叶”有关资料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简析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案示例
    高中一年级《说“木叶”》 习题
    《说“木叶”》能力训练
    《说“木叶”》教学设计3
    《说“木叶”》学习指导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同步训练
    《说“木叶”》同步练习
    《说“木叶”》微型教案
    说"木叶"
    《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3
    《说“木叶”》同步练习
    说“木叶”诗歌整理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 木 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课后检测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说“木叶”》学案
    《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
    说 “ 木 叶”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说课)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说“木叶”》说课稿3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说“木叶”》说课稿
    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说“木叶”》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课堂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2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精品说课范例
    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反思2
    《说“木叶”》
    说“木叶”2
    《说“木叶”》难点解读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原文
    《说“木叶”》教案
    历史版本 :说“木叶”
    《说“木叶”》的几项创新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