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
【课文背景知识】
1.“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时,总渴望发现美并获得美的感受。你仔细观察过树叶吗?你思考过“木叶”“落叶”这些词有怎样令人欣喜的美感吗?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诗句,它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秋风萧瑟,落叶缤纷的深阔景象。能不能将这句诗改为“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诗歌是激情与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薄而出。一味地想方方正正分析诗歌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用激情与想像读读本文,看一看你都有哪些收获?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了解的重点:古典文学作品中“木叶”一词的意象。
掌握的重点:作者对“木叶”如何进行把握和深入分析。
应用的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一点,积累材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训练突破
训练 1速读全文,总结每一段段意,体会作者如何将“木叶”一词逐渐剖析出来。
点拨1第一段:“木叶”是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段:古典诗歌中很少有“树叶”的情况,且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但诗人却很钟情“木叶”一词。
第三段:“木叶”一词是诗人形象思维中的大胆创造。
第四段:古代诗人用“木”的场合是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
第五段:“木”在诗歌语言中的第一个暗示性。
第六段:“木”在诗歌语言中的第二个暗示性,以及“木叶”一词的意象中的两层含义。
第七段:小结全文。
故而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部分:(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有两个。
第三部分:(7)总结。
训练2在古典文学中“木”与“叶”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举例说明。
点拨2“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的鲜明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场面,所谓“扫高木”者是“落木千山”的空阔。“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例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训练3“木叶”为什么不能简单地定位为“树叶”呢?
点拨3①“木”自屈原开始就被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②“木”具有两个艺术特征: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③“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④“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遥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