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S >> 说“木叶” >> 正文

 

说“木叶”

课   题                  木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关键 在品味诗歌意象 课 型 将授课
教学方法 运用课件,教师引导 教 具 电脑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 1、 四人一组讨论寻找你认为能表现文章行文脉络的疑问句,并加以整理。 2、 以小组为单位追寻上述问题的答案。 3、 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 探究阅读 融会贯通 。 1、赏“梅”诗 品梅之意象 诗一: 早梅 诗二: 山园小梅 齐己 林逋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来。  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 了解默读思考回答学生活动
总结练习作业 2、赏“柳”诗 品柳之意象 诗一: 咏柳 诗二: 垂柳 贺知章 唐彦谦 碧玉妆成一树高, 绊惹春风别有情,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世间谁敢斗轻盈。 不知细叶谁裁出, 楚王江畔无端种, 二月春风似剪刀。 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三: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 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 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 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 青楼扑酒旗。 四、 自主研究 拓展延伸 1、除了上面讲到的“梅”“柳”之外,古诗中还有很多具有特点意象内涵的事物,请同学们想想看,写出来,然后再概括一下它们各自的暗示性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菊、松、、水、、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可以以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等进行有目的的诗歌鉴赏,仔细体味诗歌的精妙 明确总结 理解赏析品读
板书设计                木叶“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古诗歌中常用的物象为例如:松、竹、菊、兰
课后记事 参考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增强文化常识
课   题                  木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教学重点 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诗歌的赏析能力
教学关键 在品味诗歌意象 课 型 将授课
教学方法 运用课件,教师引导 教 具 电脑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 微妙的意味       木       树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 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 了解默读思考回答学生活动
总结练习作业 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 ),领异标新二月花。”在( )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明确总结 理解赏析品读
板书设计                 木叶意象 微妙的意味       木       树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
课后记事 参考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增强文化常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说“木叶”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说“木叶”》能力训练
    说“木叶”
    《说“木叶”》教材完全解读
    《说"木叶”》学案
    高三语文《说“木叶”》
    第十五课《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难点解读
    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的几项创新性教学设计
    《说“木叶”》
    课  题:9、说“木叶”
    《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人教版…
    《说“木叶”》(人教版高一必修)
    《说“木叶”》同步练习及答案
    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学习指导
    说“木叶”有关资料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简析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案示例
    高中一年级《说“木叶”》 习题
    《说“木叶”》学习要点
    《说“木叶”》教学设计3
    《说“木叶”》学习指导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同步训练
    《说“木叶”》同步练习
    《说“木叶”》微型教案
    说"木叶"
    《 说“木叶”》教学反思
    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案3
    《说“木叶”》同步练习
    说“木叶”诗歌整理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说 木 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课后检测
    语文教案——说“木叶
    《说“木叶”》学案
    《说“木叶”》 教学设计示例
    说 “ 木 叶”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说课)
    《说“木叶”》说课稿
    《说木叶》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说“木叶”》说课稿3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说“木叶”》说课稿
    一字之差,差之千里《说“木叶”》备…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课堂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实录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教学设计2
    《说“木叶”》教学设计
    说木叶  教案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精品说课范例
    优秀教参之高一语文第二册《说“木叶…
    《说“木叶”》教学反思2
    《说“木叶”》
    说“木叶”2
    《说“木叶”》难点解读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原文
    《说“木叶”》教案
    历史版本 :说“木叶”
    《说“木叶”》的几项创新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