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9、说“木叶”
年 级:高二 ( )
授课人:王 德 明
地 点:柘皋中学阶梯教室
时 间:2007年9月28日
节 次:星期五 第七节
九、说“木叶”
从容说课: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内容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并结合所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教材只作为一个例子来达到提高欣赏能力。本课教学的第二课时将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一半之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2、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并能悟出一些规律。
(二)方法与过程:
导评法。采取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方式制定学案,互动品评,得出最佳学案。
归纳法。采取探究方式,回顾所学,得出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的一些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并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木”和“树”两个意象的反复琢磨和比较,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并结合已掌握的古诗词,概括出诗歌中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的一些规律。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说“木叶”》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指导熟读,感悟全文,抓住关键性语句,认真、细致地推敲。
2、分小组讨论,整理课文的内容要点,给自己制定学案,能够融会贯通地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之别。
教学内容与步骤:此设计过程略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由“说‘木叶’”这一标题,引导学生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结合所学诗篇,研究中国诗歌的多义性,感悟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由各小组代表将课下互评后提交的最佳几个学案与多媒体显示的学案进行比照。
参考“学案”。(多媒体显示)
本课学习要掌握哪几个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达成?延伸学习和探究的方向是什么?
① 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② 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③能从多个诗句中“木”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这一特质。
④课外延伸能依据自己刚学过的知识结合已掌握的古诗词,概括出共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回顾上节课归纳的提要(多媒体显示)
1.结构:
①(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②(4~6。)“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
③(7)总结
2.共同筛选出的信息:
课文的中心段是哪几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第4、5、6段是课文的中心段。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三、本节课重点解读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一般“木头”“木料” “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繁茂的枝叶
特 树 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征 木 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木 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 树 饱满
味 木 疏朗
场 树 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 木 秋风叶落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