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1: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些诗句中,出现“树”或“叶”的句子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提示,注意对“树”或“叶”进行修饰的词语,如“丛生”、“绿”“密”等。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也就是说,“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了语句凝练的缘故,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再看第二个问题。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木叶”和“树叶”给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一样的? 明确:不一样。 问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引2: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飞去。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木叶”所处的季节,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为帮助学生体会,教师可适当地描绘诗词的意境。也可朗诵杜甫的《登高》。) 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有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 2、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 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 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 “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 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 3、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 思考:我们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木叶”、“落叶”、“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 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 三、延伸扩展。 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原文赏析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