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木叶”》微型教案
|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内容较为单一集中,思路比较清晰。但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入课外同类现象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达技法和归纳方法;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 教学简说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弄清课后习题一的问题。训练学生寻找信息的能力,要求尽可能以原文语句作答。 一、导入设计 播放一张有关秋天树林景色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进行描述。教师抓住学生在描述中可能出现的“树叶”“黄叶”“落叶”等词语,提出这样一个文学现象:古诗人写秋天之景,但凡与树有关,常用“木叶”“落叶”,却绝少用到“树叶”“黄叶”“落叶”,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导入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 二、探究学习4-7段 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课后习题一的有关问题。(提示见教学参考书) 小结:正图为“木”具有了以上艺术特征。我们在诗歌中遇到“木叶”“落木”时,不能简单地从概念上去理解,而应想到“枯黄的落叶”,感觉到的是“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这就是诗歌语言所特有的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以“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并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借助某一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属性,寓其以特殊意义的手法,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三、思维拓展 1、在千花萎谢、万木凋零的时候,只有梅傲霜雪、凌寒风,独自开放,这是梅的自然特性。诗人常拿梅入诗,以梅喻人。大家想想,梅会象征人的哪些品质? 提示:高贵圣洁、坚强自傲。 赏析下面二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A、这里的梅有何特点?B、表现作者怎样的人格? 提示: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质,借此喻自己高贵圣洁的品格。这首诗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C、毛诗中的梅除了傲霜雪、凌寒风外,还有哪些特点?D、诗人借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了对梅达观坚定和高贵纯洁的赞颂之情,同时词中也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谦逊的内涵和韵味。 2、杜鹃鸟,相传是蜀王杜宇的化身。他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有了凄凉、哀伤的象征;又因其叫声似“不如归去”,也就有了思乡的意味。 鉴赏下面二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E、试分析“子规啼”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提示:子规哀愁的叫声,漂浮不定的杨花,组成了一幅萧瑟悲凉的画面,更衬出了作者的离别伤感之情。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声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F、试分析“子规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里子规鸟的叫声除了哀愁,更多的是其“不如归去”的叫声,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小结: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宣泄,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借助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可以通过领悟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四、研究性学习 唐诗中,有许多以“柳”为题材的诗,如贺知章的《咏柳》,李商隐的《赠柳》,罗隐的《柳》等,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各异。试再找几首,以“唐诗中的柳”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此练习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真正掌握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唤起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 《说“木叶”》微型教案 李克难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说“木叶”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说“木叶”》微型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说“木叶”》同步练习 |
下一篇文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