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香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
《七子之歌》位于北师大教版四年级下册,单元主题为“回归”,本单元安排有写鸟的回归的,如果说朱的回归是对美好家园的回归,《七子之歌》表达的是认祖归宗的根的回归,前者洋溢喜悦,后者充满沉重。二、教学目标
1 了解“七子”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知识、情感目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壮深沉的感情(知识、情感目标);
3 理解拟人等创作手法在诗作表达方面的作用(知识、能力目标)。
本课时目标
学习《香港》,利用资料, 通过朗读,品悟语言, 感悟诗歌所流露的渴望回归的迫切心情。
三,教学重点
利用资料, 通过朗读,品悟语言, 感悟诗歌所流露的渴望回归的迫切心情。
四,教学难点
了解时代背景,体会香港人民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特点,我拟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目标的达成、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
1,多层次的朗读
关于“诵读”,课标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组饱含血泪的现代诗不仅是绝佳的朗读素材,更能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接受高尚人格的渐染和洗礼。
关于“欣赏”,课标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本课而言,我想可以在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悲愤中饱含渴望的炽烈感情。
具体设计是:
一读通读顺。要求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对于句子,要求不掉字、不错字、不添字,流畅、不结巴。读通读顺课文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哪怕只是一首小诗。
二读成形。这里的形指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人物关系,脉络结构。让学生从整体把握所学课文。本课中我提出的问题,诗歌中,“我”指谁?“你”又指的是谁呢?我要对母亲说什么?谁来大声说出来。一起大声说出来。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情感基调,人物关系,在引读诗歌中问香港对母亲说,他说了什么呢?他还说了什么呢?所以他急切地呼唤——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结构,和主要内容。
三读悟情。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如何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怀,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首诗诗人以孩子的口吻,述说自己的遭遇,表达渴望回归的迫切心情。诗歌用了三句话,三个层次,表诉自己与祖国母亲的血肉联系以及自己饱受压迫和呼你不应的无奈。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如:险要、狞恶、呼你不应)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通过初读深悟-了解背景-深情诵读的方式,一步步走入诗人的内心。
2.时代背景的了解
对于香港的背景,孩子们知之甚少,这首诗作者写于1925年,离现在也很遥远。这是教学这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难点,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在众多资料中,我精心选择,重新归类。在学习每一句话的时候,我恰当地将事实资料和数据材料呈现给学生。这不是可有可五的,而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让学生对香港和当时的中国所遭受的苦难有了比较充分和直观的了解,才能体会香港人的渴望回归的迫切。
为了让学生理解香港地位的险要,我给学生呈现了题为:帝国分割的一组帝国主义者在侵占香港以后疯狂瓜分中国领土的事实;为了让学生理解狞恶一词,我给学生呈现了题为饱受压迫的有关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掠夺的数据;为了让学生了解呼你不应的含义,我为他们呈现了一组名为腐败政府的资料。
最后,我运用了香港回归的录象,意在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同时,以此反衬旧香港的对回归的渴望。
无论资料运用得怎样,都紧紧围绕一个“情”字。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