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文言文?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教案
主备人 :费正和 复备人: 时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和特殊句式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三.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一)自学质疑。
1、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肯定语气和别人嘲笑他时嘲讽语气的,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师指导朗读。要在读中体会那个掉剑人和同船的人的神态、表情及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计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结果找到了吗?
没有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是个什么句?(反问句)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
(2)所••••••者, ••••••的地方
(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
(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6、指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背诵全文
四、迁移应用
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寓言,并练习讲熟练,准备参加班级的故事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