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参与式教学反思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郑国人买履因相信脚的尺码而不想信脚,最终不得履的小故事。故事借郑人宁可相信脚的尺码也不相信脚,来讽刺生活中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句意,把握故事的内容,领悟寓言故事的道理,熟练的背诵,教学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得陈规陋习,大胆采用了自读感悟,合作解疑、共同探究的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上完这篇课文之后,我的心中还久久回荡着学生的那激情四溢的学习场景,给我的感觉就是整个教学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学堂。上完这篇课文之后,我总结了成功了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这篇课文时,从课堂教学伊始到教学结束,我始终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让学生解题,让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划分课文节奏,自悟文意、对文意质疑,讲故事,探究寓意,背诵全文等环节,无一不让学生参与其中,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让学生尝试到了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快乐。
1、在探究这则寓言故事的内涵时,我先设疑:文中的郑人可笑在那里?从郑人的“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做法中你明白了什么?这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感悟,接着让他们参与到汇报活动中,尽量让想说的人的都参与进来,说一说他们的想法,经过学生的一番交流之后,在大家的合作探究中问题的答案愈加完美、愈加准确了。
2、在背诵这一环节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到自背,同桌互背,分组比赛背,找对手挑战背诵的一系列活动中,到下课时除两名同学背的不熟之外,全班都会背了,这充分体现了参与学习的实效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参与与合作的快乐。
总之,语文教学,尤其是古文教学,教师只有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教学活动的每一项内容,学生才能有所思、有所疑、有所悟,才能真正理解、吃透所学内容,久而久之,他们的知识才能更加丰富,他们的能力才能大大提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题目是《 清明上河图》,这是一节初中美术教科书内容中没有的内容,我选择这块内容主要是因为《清明上河图》对后世的贡献较大,应该让初中的学生对此画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能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尤其是好的作品。刚开始的时候我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来展示《清明上河图》,没想到学生反应很激烈,一看到图片马上脱口而出《清明上河图》,这一点说明学生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引入,然后就提问关于此作品的相关背景,可能因为比较新鲜的缘故,我发现学生听的过程中比较认真,整个教室很安静,包括后几桌原先可能会睡觉的几个男生,此时也在静静地听着,尤其当我给学生讲开封年间民间流传着的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学生们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倾听大人给他们讲故事的情景,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结合的形式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不会太飘渺,听完后,我请学生自己来总结下看完这幅作品的感受,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总有部分学生低下头去,怕被老师叫到,但还是有胆大的学生爽快的举起手来,这种气氛比较好,有个别带头可以带动其他胆子小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