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开课多一些“兼容性”
(本文近来发表于《教学与管理》杂志2009年第5期“教师笔谈”栏目)
时下,各种公开课展示、竞赛如火如荼,方兴未艾。这对于贯彻新课标精神理念,展示先进的教学经验和课堂艺术,无疑都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笔者也聆听了许多公开课,感触良多。在当前形式繁多的语文公开课活动中,做为主办方,各地的教研主管部门应树立起宏观调控意识,拓宽公开课的涵盖面,增强公开课的兼容性,而不是顺其发展,散漫无序。
具体说来,当前语文公开课存在以下几点偏颇和缺失,需要加以规避和矫正:
一是授课的篇目上。很多教师都青睐于一些经典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而且大多被人(包括一些名师)反复讲过,可供参考的资料比较丰富齐备,而那些不知名的课文则往往遭受冷遇,难登“大雅”之堂。
二是课型的挑选上,大多教师喜欢选择精读课文,而冷落略读课文,觉得精读课文更详尽,更能体现细节,便于彰显单元训练项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心理上,对略读课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恰恰许多教师期望听取一些略读课文的优秀范例,对他们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三是内容的确定上,不少教师倾向于选择记叙文,因为此类文章故事性强,情感色彩浓厚,语言生动优美,容易吸引学生,打动评委和观众,获得好评。而一些说明、说理性质的文章,有的过于枯燥,有的艰涩深奥,难有人问津,因为这些课文理解困难,情感性差,难以出彩。
四是文体的选择上,授课者大多喜欢选择一些现代文,而对于古诗词,或者文言文却不敢轻易尝试,操作起来难度大。愈是如此,广大教师越是期待这些竞赛能为他们展示此类课文的方法技巧,加以参考和应用。
五是版本的选择上,目前,各种版本的教材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炉,它们的编排体例和风格迥异,但各有特色,一些教师存在厚此薄彼,偏爱某种教材或排斥某种教材,或囿于地域界限,不愿尝试其他教材,这都是眼界狭隘、门户之见的表现。应该鼓励多种教材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显风流,拓展活动的空间与容量。
六是课时的选择上。一般教师都热衷于第二课时,能够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加以突破。而第一课时则主要是认字识词,感知内容,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这两年,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要向第一课时要效益,就呼吁我们不要轻视第一课时的教学。同时,第一课时该如何操作,许多教师希望从公开课中汲取经验,所以能够观摩一些成功的第一课时的教例,很有必要。
当然,其他诸如册次、年级段,讲课教师的性别、年龄、资历等因素也应当加以通盘考虑。忽视哪一方面的因素,都将使语文公开课受到影响,出现缺憾,不够完美。
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还是由于各地小语研究会、教研室缺乏一个宏观调控。公开课应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真正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身为主办方,一开始就应当对参赛过程制定适当的标准,进行必要的统筹协调,而不是依赖教师自发无序的准备。
同时,参讲教师也应该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勇于接受挑战,能够有信心和勇气驾驭各种教材及内容,灵活使用各种教法。而不仅仅为了所谓的观赏效果,或评比成绩,定位于自己轻车熟路的内容,而回避有难度内容,惟有此,才能真正显示出过硬的业务水平,并从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其实,不仅仅是语文公开课,其他诸如数学、英语、科学、体音美等学科的类似活动也存在着同样的弊端,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但愿今后,我们的主办方能够在以后的此类活动中充当一下调度角色,使每一次的公开课兼容并包,异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