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
|
二、关于《再别康桥》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的确认 《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 1.根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不过,两年的康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写完那首诗,显然是意犹未尽。1928年再访康桥,他于是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再别康桥》。”赵先生写这本传记,历经六年,他说,1983年陪老母去香港会亲,有其胞弟鼎力相助,得以广泛搜求海外出版的徐志摩作品和论著,及一切有关的种种资料。《徐志摩传》中列举了徐志摩的作品要目:如《志摩的诗》(诗集之一)出版于1925年8月,收1922-1925年诗55首;《翡冷翠的一夜》(诗集之二)出版于1927年9月;《猛虎集》(诗集之三),出版于1931年8月。如果赵先生收有这些诗集,那么,是不难从各时段的诗集中确定《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的。 2.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罢》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再别康桥》一诗,是对《康桥再会罢》的呼应。 (二)关于全诗感情线索的理解 《教师教学用书》扼要地逐节分析了《再别康桥》一诗的内容大意。开头概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然后逐节分析: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他“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地要放声高歌,快乐到达顶点;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这里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否可以更明确地指出,感情的“起伏”经历了三步曲?而且“诗人的感情在第五节达到了高潮”一句,有可能被人认为是“全诗”的感情在第五节达到了高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诗作的感情作具体的分析。 诚如《教师教学用书》所言,诗的第一节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二节起,直到第五节,都是写作者对康桥的美好回忆,以及由此产生的“寻梦”幻想;第六、七两节,从美丽的幻想中跌回现实,呼应开头,抒发别离的惆怅与哀愁。可见本诗的感情经历了“愁—乐—愁”三步曲。因此,明确地说,“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快乐到达顶点”,是指在对康桥的美好回忆中,对康桥爱恋之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而不是离愁别绪到达高潮。 本诗表达的感情是离别之情,离别之情是惆怅的、哀愁的,这是全诗的主旋律,第一声部;而对康桥的追忆、思恋、爱恋是副旋律,第二声部。第二声部的作用是陪衬与烘托。如果说本诗的感情达到高潮的话,应该是指第一声部中的第六节(第七节是尾声)。当然,第二声部的旋律也有起伏变化,在对康桥一草一木的追怀与留恋中,使感情的抒发呈现渐强的趋势,当由幻想带来的快乐到达顶点时,第二声部的高潮被现实无情地推开,感情的旋律瞬间滑入第一声部,感情上的强烈反差,将离情别绪的音符高高弹起,形成全诗感情的高潮。 (三)关于本诗的思想意义 《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里面说,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有关资料”中,《〈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一文说:“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 如何看待这两种近于矛盾的说法,我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 我认为,《诗意美》一文,只看到诗的表层意义,而没有深究作者热爱剑桥的原因,以及在离情别绪的背后隐含着的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观等。作者在英国留学期间,受到英国浪漫主义派作家的启示,再加上爱情生活的痛苦,以及康桥本身的美丽风景,使诗人主动而自觉地到自然景物中去寻找慰藉。当然,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到一定外界媒介的触动。但当作者全身心沉浸其中,在自然中品味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徐志摩在对康桥自然风景流连忘返中大彻大悟:不满意的生活大都是自取的,自己是个生命的信仰者,深信生活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仅仅从自身经验推得的那样暗惨。人们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产儿,但我们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一天,离自然就远一天。为医治我们当前生活的枯窘,只要“不完全遗忘自然”,我们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所以说本诗“表现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侧面表现了五四时代的精神”,应该是有道理的。 即使只就诗论诗,不顾及写作背景,我们也可以从“离情别绪”中品味出更丰富的含意。作者为什么对康桥难舍难分?是因为康桥的自然之美,以及作者失落在这里的梦幻。对自然的热爱,也就是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所以《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设计点评 本设计注重朗读和理解,能通过诵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意象美、语言美、节奏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诗歌的赏析比较具体,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品味语言为主,重点突出。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诗两首 雨巷 再别康桥 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