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10]交流:
学生1:(读)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教师插话:不错,不错;还有吗?)
学生2: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一起鼓掌。)
[学生活动11] 口头描述:
学生1:走了一程又一程,满眼望去,尽是暮霭残照,烟波茫茫,无边无际的楚地,正是我将去漂泊的地方!(教师插话:来点掌声!来点掌声!还有更好的吗?)
学生2:走吧,走吧!此去千里,相见无期。楚地广阔,可哪里是我栖身的地方?想到这里,我泪眼朦胧,再也分不清烟波暮蔼了!(师生齐鼓掌。)
[学生活动12] 思考并讨论:
学生1: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因而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学生活动13] 思考并讨论:
学生2:这不简单,下文不是说了“杨柳岸,晓风残月”了吗?
[学生活动8]思考讨论: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离别氛围?
[学生讨论后明确]:(参考)营造了一个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2、“执手”二句 (课件)
[教师引导]:我们来看这两句。这两句叙述了一人怎样的离别过程?请大家联系上下词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过程在纸上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9]写:(学生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书面表述,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10]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描述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作简要点评,可补充。例如: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处说起。)
[提出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离别情景呢?
[回答要点]依依不舍(或难分难舍等)
3、“念去去”二句 (课件)
[教师引导]两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千言万语不知从何处说起。词人此时此刻心中在想什么呢?请充分运用想象,用口头语言说说这两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浸蕴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活动11] 口头描述:(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在头脑中再现词句描绘的情景,并口头进行描述。如果一位同同学描述得不够充分,可以让别的同学作补充。)
4、“今宵”二句 (课件)
[教师引导]:想到前程,是楚天茫茫,千里烟波,暮蔼沉沉,词人设臣明朝酒醒后是多么凄凉的情景啊!
[学生活动12] 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是“酒醒”而不是“睡醒”?
[学生活动13] 思考并讨论:酒醒何处,这“何处”二字词人有没有具体指出是在何处?
[讨论并明确]:离别使令人愁,借酒消愁,不觉沉醉,而醒来却不知身处何处,见到的只是江南处处可见的杨柳晓风残月图。
学生3:不对,“杨柳岸,晓风残月”并没有具体指出在哪里,这只不过是江南常见的情景罢了。(很多学生点头。)
[学生活动14] 思考并讨论:
学生1: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完整的看成完美的象征,比如,圆月象征团圆,而残月相对而言就是离别了。
学生2: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教师插话:说得好!那晓风呢?)晓风,恐怕是有点凉意吧?又是深秋季节的。
学生3: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这也是借景抒情。
(学生大都点头表示认可。)
[学生活动15]引申思考讨论:
学生4:这我知道,“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古人送别时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表示挽留。(教师插话:说得好!能举例吗?)能,比如“客舍青青柳色新”。
学生5:还有“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教师插话:这是唐朝戴叔伦的诗句,知识面很宽呀!)
学生6: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插话:这不是写离别的。)
[学生活动16]
默读全词,总结全词的内容和结构。
[学生活动14] 思考并讨论:为什么词人醒后见到的月是残月,风是晓风?
[点拨启发讨论]:花好月圆是良辰美景,残月,给人多少缺憾,多少心伤。清秋的早晨,风给人阵阵凉意,让人倍感凄凉冷落。
[学生活动15] 引申思考并讨论:“杨柳”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与离别有什么关系?
[点拨启发讨论]:“柳”乃“挽留”的“留”字谐音,然而,杨柳依依,又怎能留得住往日的幸福甜蜜?
[结]:“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组意象, 抓住了离别人冷落孤清的情感特点,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别后孤独寂寞的心境,景与情交融在一起。
[二]品味意境
1、[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全词的内容。全词从离别前的氛围入手,营造了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然后通过对离别情景的描述,叙述了离别时难分难舍的过程;词的下片,词人通过想象,设想了孤清寂寞的别后景象。全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板书]:
离别前: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
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
离别后: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
[学生活动17]
看课件,思考并提问。
学生1:“状”是什么意思?
教师:“状”是此处是描写的意思。对这两段话能理解吗?
学生1:能。
学生2:按夏敬观的观点,柳永
词“造句不事雕琢”好像不太
吻合这首词的特点,我觉得
这首还是有雕琢痕迹的。比
如:“执手相看泪眼”这一句。
学生3:我倒觉得这一句很
口语化,没有雕琢痕迹。
教师:说得很好。
[学生活动18]
学生4:这句话很好理解。
通过这几位词评家的评述,
我对《雨霖铃》的意境有了
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活动19]口头描述
学生1、我写的可不一定好
啊!(师生笑。)一个深秋的
傍晚,一场大雨刚刚停歇。
我跟你坐在这长亭里,已经
整整一个下午了,可我还是
有千言万语没有说完。这时
候,讨厌的船夫又在催我上
路了。一想到此去千山万水,
与你相思两地无法相见,我
哪还有什么心思喝这饯行
酒!啊,现在我还与你手拉
着手,泪眼看着泪眼,可明
天酒醒之后呢?恐怕只有一
轮残月,一缕凉风与我作伴
了。这以后一年里,一切对
我来说是多么淡然寡味!什
么良辰美景,什么灯红酒绿,
2、名家评点
[教师引导]:其实,柳永的词不仅是《雨霖铃》情景交融,真切动人,他的大部分词都有此特点,请看词评家对柳词的评点:
(1)冯煦、夏敬观等词评家对柳词的评述。(课件)
“耆卿词,(能)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皆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冯煦《宋元六十一家词例言》
“耆卿词,善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写景无不工,造句不事雕琢,而叙事多平铺直叙。” ——夏敬观《手评乐章集》
[学生活动17](理解思考这些评述,不懂之处提出询问。)
[再引]:柳词符合意境优美的要求吗?我们来看著名词评家王国维先生对意境的表述:
(2)王国维对意境的表述:(课件)
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必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出是也。”
——《宋元戏曲史》
[学生活动18](理解思考,并与本课内容结合起来探讨。)
3、意境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