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街亭
|
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失街亭》写作艺术鉴赏(吴功正) 《失街亭》不仅给我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定失败的有益启示,而且在艺术上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可资借鉴。 (一)人物塑造方面 1.以言传神以行绘人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军中议战,诸葛亮叮咛再四;马、王引兵而去,诸葛亮又作运筹,其神机妙算,谨慎周密于此见之。马谡狂言不休,贸然处事,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于此见之。王平据理力争,苦苦规劝,战争爆发后又多方解围,冲锋陷阵,其谨慎小心、骁勇顽强于此见之。司马懿亲自巡哨,稳持左券,凡蜀方部署均在掌握之中,相机设计破之,其老谋善算,精明练达于此见之。 2.多方映衬对比鲜明这里有诸葛亮和马谡的深细与轻狂的对比,有王平和马谡的谨慎与骄矜的对比。同时,作者又以司马懿的惊叹,自愧弗如,映衬出诸葛亮超众的预谋;以魏延等人的驰援,使蜀方不致败得过惨,映衬出诸葛亮运思的绵密。人物描写,处处注意映衬,时时着力对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鲜明。 (二)情节结构安排方面 1.高屋建瓴作者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绘一次战役,他的特点是善于把战争形势和政治形势,把构成战争和造成战争胜负的诸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作者目光四射,胸有全局。先是把街亭战幕拉开前的蜀魏政治和军事形势作大笔勾画,对背景作简略点染,为此后蜀方国运的江河日下铺下基石,也使读者感到即将到来的斩马谡的情节实乃出之必然。作者的笔触不滞留在战争的一角,而有全面鸟瞰图的绘画。这就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小仗与整个战局贯通起来,更能突出马谡失街亭的错误,使读者对马谡的错误更为痛恨,无宽宥之意,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2.自成格局一般地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但就“失街亭”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一个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这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经验。完整的情节,有助于展示复杂的历史生活的全貌和发展过程,有助于集中而又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3.犬牙交错“失街亭”的情节相当单纯,但作者却尽可能写得丰富多彩,把内部和外部的多条矛盾线索网织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开。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是一条线,马谡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条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矛盾是一条线。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街亭就这样成为扭结主要矛盾线索和其他矛盾副线的焦点,成为情节的枢纽,这又使情节于丰富中见集中。更为精妙的是,在司马懿倾全军之力死夺街亭时,“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得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这突然楔入的曹真、司马懿的矛盾线索,形似节外生枝,但实际上却把魏方内部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系作了精心的揭示,把刚复职的司马懿的处境作了轻轻的然而又是深刻的点示。多组矛盾线索的纵横交织把历史生活的复杂风貌和情景表现得多彩多姿。 4.曲折有致清代的古典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说明《三国演义》情节变幻多姿的特点,称说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他在批点《三国演义》中提出这样的见解:“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令读者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内,乃有此变幻也。”罗贯中写《失街亭》这样小小的一仗,也是写得波澜起伏,不平不直。例如围绕街亭的争夺厮杀,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途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拨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三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四、街亭 街亭,又名街泉亭,简称街亭。地处今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的陇城乡一带。西汉时归属天水郡街泉县管辖,相传街泉县名是由陇城的一口年代久远的泉而得名的,因泉在龙山之下,泉水旺盛,冬夏不减,人们称之为“龙泉”。东汉时街泉县改称略阳县,旧县名归并街泉串所接管。据《郡国志》记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史上的重要军事关隘和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历史上群雄角逐,战事频繁,在这里曾多次进行过大规模战争。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就发生在这里。 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8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当时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亲率大军北伐魏国,攻打祁山。因蜀军一路军纪严整,士气高昂,接连得胜。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时响震于关中。魏明帝曹叡急忙从都城洛阳赶到长安,命大将张郃领兵抵御。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不料,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又不听副将王军的劝阻,自作主张,“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不近水,把军队扎营在山上。司马懿得知蜀军凭高扎营,驱大军一拥而进,四面围困,断绝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军于山。一场街亭争夺战由此展开。魏军乘势攻山,马谡料难固守,持续数日之后便带乏兵突围而逃。扎营山下的王平欲领兵相救,适逢张郃拦路厮杀,又因势孤兵寡,只好仓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结果,蜀兵大败,失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从天水退回汉中。赵云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好在赵云亲自断后,人物损失较轻。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诸葛亮回到汉中,依照军法,斩了马谡,给赵云以降职处分,同时,上疏“请自贬三等”。他还在《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足见街亭之失,教训深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千百年来,山河更易,历史变迁,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历史故事广为人们传诵。但昔日之街泉亭,泉在亭毁,古街亭遗址实难确定。《后汉书•郡国志》载:“略阳县有街泉亭,……即故县”。《太平寰宇记》记载:“街泉亭,俗名汉街城,即马谡败绩处”。《辞源》、《古今地名大辞典》均认为街亭在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境。据《秦安县志》记:“东北百里曰高妙山,曰丹麻峪、故丹麻驿也。曰断山,其山当略阳南北之衡,截然中起,不与众山连属,其下为连合川,即马谡覆军处”。连合川地处陇城、龙山二镇之间。龙山原名断山,原属秦安县管辖,清乾隆十四年知县蒋允君嫌其名不祥而改称龙山,解放后划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总之,街亭古战场遗址,依史书记载和地形观察,应在陇城与龙山之间的地域,但因年代久远,确址尚待考证。解放后,在陇城乡西北2公里薛李川处,当地家民发现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王家祜等《汉晋夕阳——三国旅游寻踪》第92、94页)
上一页 [1] [2] [3]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课程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失街亭,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下一篇文章: 作文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