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街亭
|
7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情节安排上的前后关联、紧张自然的特点。欣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摇曳多姿的艺术美。 2.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 3.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二.简介作者作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别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作品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有关情节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街亭战役是《三国演义》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街亭战役是以蜀汉和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的,但是通过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故事,精心刻画并热情地赞扬了诸葛亮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超人智慧和勇敢,歌颂了他不文过饰非、不徇情枉法的优秀品质,批判并谴责了死守教条,盲目骄傲、违令拒谏、终致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 本文属节选,删去了“空城计”情节,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组织材料,这样便于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整体感知 1. 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 睿 偏裨 椅角 垓心 文几 殛 鲧 干系 疑兵 须 哨见 鼓噪 2. 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略) 3、理清故事情节 战前部署:马谡请战,屯兵失计。 战役过程:司马打探,街亭失守。 战后措施:嘉奖赵云,惩处马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① 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② 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③ 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④ 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复述课文情节 二、分析人物性格 诸葛亮形象。 1.直接描写。 (1)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知彼知己,料事准确。 (2)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增援;又想"高翔非张郃手",又派魏延前去接应。――知人善任,小心谨慎。 (3)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料事如神,慎重稳健。(4)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自知之明,勇于自责。 (5)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赏罚分明,有情有义。
2.间接描写。 (1)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2)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3.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概括。 诸葛亮是一个知人善任、小心谨慎、赏罚分明,有情有义的军队统帅。 4.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1)"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 (2)“流泪”显示内心矛盾 (3)“大哭不己”有负先帝,严于自责 马谡形象。 1、直接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1)一笑: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2)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3)三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来衬托。 (1)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2)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3)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评价反衬马谡的无能。 3.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现出马谡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概括。 答:马谡是一个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司马氏父子 学生自己分析: 1、表现:有兵把守―――“真乃神人” 亲自来看―――巡哨一遍 “何将引兵”―――当夜调度 2、人物形象 知己知彼 善于判断 富有才能 三、写作手法 1、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让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确。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以马谡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孔明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2.文章情节是怎样前后关联、呼应、暗示的? 为了写出“失街亭”这个重要情节,前面已有许多暗示。如马谡的狂言轻敌;诸葛亮用马谡的种种疑虑:①反复叮咛告诫马谡;②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马谡,派高翔、魏延作救应。“立军令状”与后文“挥泪斩马谡”相照应。等等。 四、比较分析 课后练习二,让学生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两则史料译文: 1.诸葛亮出兵祁山。(魏主曹)加封张特进的官职,派他统率各路兵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倚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张切断了马谡部队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把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把这两则史料和课文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使情节更丰富,使人物更生动。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了马谡拒谏一段文字;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为了充分揭示孔明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其执法严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声有色地写了“挥泪斩马谡”一段。 五、讨论 失街亭,谁之过? 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同学们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必受限制,自圆其说即可。 六、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三国演义》精彩章节,或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板书设计 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审时度势 马谡请战孔明“[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课程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失街亭,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下一篇文章: 作文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