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读《师说》的师说

 文 / 人雨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这两句话是说,人不是天生就什么都知道的,都有疑惑,而教师是解释疑惑的专业人士,所以得出结论:每个人要想解开心中的疑惑就必须向老师学习。
    接着《师说》就打破了向老师学习的局限。文中提出了从师之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这话是说,我们不应该仅仅向老师学习,而且要向一切懂得道理、知识渊博、业有所专的人学习。可见这里的老师已经不仅仅是那些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了。我们应该向所有胜过自己的人学习,哪怕是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一点点的人。他们都是老师;连学生也是老师,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就是“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接着文章又进一步突破了向所有胜过自己的人学习的局限。写道“道之所从,师之所从也”。意思是,道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那么道理所在的地方都是那里呢?道理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长辈和晚辈那里,还从在于那些浩瀚的卷宗之中。这就是说,书也是我们的老师,像书一样的那些所有知识的载体,即光碟、光盘、电视、电脑等都是我们的老师。总之,那里有知识那里就有老师,知识是引入我们进步的阶梯,是我们真正的老师。当然我们也可以作书的老师。我们可以对书加以评点,加以纠正,加以延伸,加以深入。
    话到这里,老师大概算是找尽了吧?没有。早已有人说过“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信书,不如不读书”,“从无字处读书”,这些格言都说明我们仅仅以书本为师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还应该以什么为师呢?我们还应该以自然为师,以社会为师,以天地为师。
    为什么还要以自然、社会、天地为师呢?
    因为自然社会是我们最根本的老师,它是一切知识的母体。《师说》开篇就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这话是隐含一定局限的。老师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设置专门教育机构之后的产物。在没有教育机构之前是没有老师的,所以最古的“学者”,并没有老师。最古的老师,是自然、社会和天地。是它们对“学者”进行着不断的谆谆教导。
    因为自然、社会和天地是检验知识正确与否的最后裁判。知识是否正确适用,只有放到自然、社会和天地之间去实践,才能判别它的虚实真伪。它像一个默默无言的大师,始终站在我们高高的头顶,评判着我们的作业,给我们严厉的指责或由衷的赞赏,并给我们以郑重的告诫和无情的惩罚。
    所以我们不仅要以人为师,以书为师,以知识为师,还要以社会、自然和天地为师。人、书、知识都是有缺点和有局限的。它们不过是一时一地特殊时空环境中的产物。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它套在我们现在的环境中加以应用。而且,新的知识是新人在新的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我们当前的所谓的人中、书中、知识中并不存在。只有自然、社会和天地之师,才能给我们以真正的创造启发。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激疑法

  4、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着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着《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

  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

  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

  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

  2、吾师道也道理

  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5、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无论

  2、圣人无常师没有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动词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

  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

  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5)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五、作业

  1、归纳整理

  2、朗读背诵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课程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读《师说》的师说,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新课标教…
    师  说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后记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苏教版教案《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你在哪里?
    《赤壁赋》说课稿
    .必修1《赤壁赋》
    十一、台阶
    《辨析病句专题》教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愚溪诗序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错过

    《陈情表》网络教室教学设想
    祭十二郎文
    10那树
    《松鼠》教案
    《赤壁赋》教案
    五故乡
    《地毯下的尘土》教学设计及反思过程
    《祝福》创新教案[5课时]
    五、藤野先生
    17、《陈情表》

    项链
    林黛玉进贾府
    8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失街亭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练习题与…
    紫藤萝瀑布
    作文教案
    《关雎》教案
    边城
    《愚公移山》教案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教案
    庄周买水(教案)
    不平静的课堂——《离骚》课堂实录
    《巩乃斯的马》教案
    《考场作文快速拟题》教案
    有的人
    十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爱祖国爱和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纪念刘和珍君

    《秋水》教案
    活动课《朋友》教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乡愁
    第1课《祝福》教案
    灯下漫笔
    九送行
    《屈原》教案
    峡江风流——屈原、昭君——综合性学…
    三块钱国币(教案)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6我若为王
    《紫藤萝瀑布》教学简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信…
    智取生辰纲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设计
    让青春飞扬——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案
    《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实…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春天的声音…
    《师说》教案
    《死水》教学设计(详案)
    1石榴
    话题作文讲评课案
    祭十二郎文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木兰诗
    《阿房宫赋》学习辅导
    5、敬业与乐业
    墨池记
    黎明的通知
    外国诗两首
    神奇的极光
    愚溪诗序
    始得西山宴游记
    热爱生命
    短文两篇
    泪珠与珍珠教案
    伶官传序
    《诗两首》教学设计:《假如生活欺骗…
    《师说》教案
    诗歌欣赏拓展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招备考---古诗词曲赏析》教案
    我也追“星”
    20赤壁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
    《等待散场》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
    语言的表达与运用
    高一备课记录
    12人生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鄂教版八年级下口语交际:《我们说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和《黑人谈河…
    九年级下教案《孔乙己》
    6蒲柳人家(节选)
    7变色龙
    8热爱生命(节选)
    文言文综合阅读(一)
    高考作文赋形思维模型(“重复”与“…
    11地下森林断想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17灯下漫笔(节选)
    病梅馆记
    登泰山记
    石钟山记
    《哀江南》
    五人墓碑记
    兰亭集序(教案)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
    白色鸟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促织》教案
    议论文的结构
    《我的呼吁》教案
    雷雨
    《雷雨》教案第二课时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安塞腰鼓》教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讲义
    10那树
    《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
    漫话清高
    山坡羊——潼关
    《陈毅市长》选场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学设计
    鄂教版《长河落日扁》教案
    《窦娥冤》学案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案
    9谈生命
    湖心亭看雪
    《赤壁赋》第二课时
    《生命与和平相爱》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浪涛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案
    小石潭记
    《专题•长城》教学设计
    古代英雄的石像
    《济南的冬天》教学简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我的呼吁》教案
    《土地的誓言》新课标新教案
    听听那冷雨
    南京大屠杀
    桃花源记
    《人是什么》教学案例
    苏教版:《低层的光芒》简案
    赤壁赋---第三课时
    《寂寞的春天》教案
    高三文言文总复习课之散文阅读与解题…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
    《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课堂…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亲情话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
    《朋友》教学设计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鲁提辖拳打郑关西》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
    《赤壁赋》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