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水》教学设计(详案)
|
温志平
教学目标:
1、体味本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
2、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3、反复诵读,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死水” 这一意象的寓意。
2、难点: 体会“丑”和“美”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和“问题—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我们的“两会”针对台湾问题的一个核心和亮点是什么吗?(生: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对,《反分裂国家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统一祖国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仍然在深切地期待着、呼唤着。同学们,你们希望祖国统一吗?(生:希望。)只要是炎黄子孙,谁不希望祖国统一呢?早在20世纪20年代,有位诗人就以《七子之歌》深情地呼唤着祖国的统一,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生:闻一多)对,他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爱国诗——《死水》。
二、作者简介
提问:刚才我们提到闻一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那我想问大家:为什么要在“诗人”前加上“爱国”两个字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要点)①其诗集《红烛》、《死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②他对中国的文化古籍颇有研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③他敢于和黑暗势力作斗争。
三、吟诵作品
1、学生看课文,疏通字词,结合注释熟悉诗歌内容;教师板书下列问题:(注“﹏﹏﹏”为可板书内容)
[1]从外形看,《死水》有什么样的特征?(外形特征)
[2]诗歌的节奏、押韵情况是怎样的?(节奏、韵律)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看问题——范读)。
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
明确 :(要点)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外形整齐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2]。
明确:
(要点)节奏上,每行四顿——每行都3个“两个字的音组”和1个“三个字的音组”,节奏鲜明;韵律上,每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二四韵脚),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韵律和谐。
5、学生根据3、4分析节奏集体诵读诗歌,体会本诗节奏的鲜明和韵律的和谐。
6、学生自由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能体现死水特点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死水的一些特点。
(2)找出体现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的词语或诗句,并尝试归纳诗人的态度。
(3)勾画出诗中能引起你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对描绘死水有什么特殊作用?
(教学中心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
四、初步整体感知
下面的教学,我们就来具体感知诗歌.首先,请学生谈对本诗的整体感受,大致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死水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样的?
[2]诗人对死水的态度究竟如何?
[3]你认为“死水”有什么寓意(或象征了什么,或通过“死水”这一意象你能联想到什么) ?
五、在学生对诗歌已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本诗
(一)请学生阅读第一小节:
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特点)凝滞、毫无生气、肮脏。
2、提问:“绝望”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那“不如”、“爽性”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诗人态度:绝望、厌恶、愤激)
3、小结大意:这一小节总的突出了死水凝滞、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特点,诗人爽性让它彻底烂掉,表达了诗人在“绝望”之下的厌恶之情。
(二)请学生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让学生说说他们所找出的诗中能引起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2、提问:我们找出了诗人具体描绘死水词,那么这些词是从哪些方面对死水进行描绘的?
(分析板书)
(一节) 破 铜 烂 铁 (绿、红) 剩菜残羹(彩色)
︱ ︱ ︱
(二节) 铜 铁罐 油腻
︱ ︱ ︱
翡翠 桃花 罗绮
绿、形 红、形 彩色、形
↘ 霉菌-云霞 (彩色、形) ↙
︱
(三节) 发酵:绿酒(绿、气味)
珍珠(白、形)→笑声(声)
(四节)歌声(声)
明确: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世间极易唤起美感的词语,对死水进行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
3、问:这些描绘死水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明确:在这里,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大家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展开想象:翡翠的晶莹碧绿、桃花的鲜红艳丽、罗绮的柔滑光亮,云霞的流丽飘逸,这些意象叠映在一起,是不是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而且,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花蚊和白沫尽情地嬉戏,青蛙也叫出了美妙的歌声,这一切,是多么美妙而生动啊!
4、分析引入:
通过上面对《死水》的外形特征、节奏韵律、以及描绘“死水”的词的分析,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死水》中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又特别是,在对描绘“死水”的词(绘画美)的分析中,我们欣赏到了诗人给我们展示的五彩纷呈的图画,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但是,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些词是我们所引发的感官印象,我们并没有去考虑死水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受的“美”是虚华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诗人具体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抓住“锈、霉菌、酵”等关键字词)
明确:很明显,这三节是承接第一节,具体描绘了死水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变化过程如下:
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混杂(一节)→霉菌、发酵→ 腐烂(二节)→发出恶臭(三节)→死寂(四节)
死水的特点,腐烂、恶臭、死寂
6、提问: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同样也描绘了死水的特点,死水是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那么,诗人在这里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极力地渲染了“死水”的美丽神韵和活泼灵性, 我们感觉“死水”究竟是美了,活了,还是仍是“死”的,甚至令人更厌恶呢?(生:……)
引导:实质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试想,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
7、问: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绘丑恶的死水,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呢?其写法效果如何呢?
明确:这是诗人借鉴西方“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
(三)请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
1、第一句的作用:照应开头。
2、体会第二句中“断”字的语气(是不是该重读?)以及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断”字应重读,表达了诗人坚定、干脆的语气,与第一节中的“爽性”一词相照应。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与否定。这句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诗人对死水的特点的总结性的判断。
3、体会最后两几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不如”、“爽性”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
明确:绝望的心态。诗人有一种“决心不管”和“不在乎”的意味,说明诗人对死水已经彻底绝望,认为死水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它的灭亡。
在做出这“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判断后,诗人借“不如”“看他”两句把对“死水”的“绝望”之情抒发到了极点。
4、小结本节大意:
这一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直接揭露了“死水”不可救药的本质。诗人坚定地指出: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四)诗歌内容小结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特点,运用“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厌恶、愤激、痛恨、绝望的思想感情。
六[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学校课程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死水》教学设计(详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师说》教案 |
下一篇文章: 1石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