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
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音同和音近方面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倡”字就讲通了。 ②凭借字形,求得本字。例如在《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字,用它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但从字形相似和相近方面去寻找本字,找到“披”字就讲通了。 初中阶段实际上把古今字和异体字都当作了同通假字,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进行深究。 考试中一般从三个角度进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它的读音、指出它的意义。 ⑵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相当数量的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给阅读带来了障碍和困难,为此我们也必须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古今异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词义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汉语里,“江”“河”则泛指一般江河水流。 ②词义缩小。例如“池”,古代常跟“城”连用,专指“护城河”;现代汉语里则只指“池塘”。 ③词义转移。例如“卑鄙”,古代“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指“品质恶劣,不道德”。 ⑶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例如: 时 ①季节,指春夏秋冬: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时候、时间、时辰:明月何时照我还? ③时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④时机、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⑤时运:是不利兮骓不逝。 ⑥按时:学而时习之。 ⑦那时:时先主屯新野。 ⑧时常、经常:冻风时作。 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呢? ①养成“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习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不断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②养成平时多积累,多整理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学过的词语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 ⑷词类活用:文言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如名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可以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等。初中阶段虽不要求掌握这些名词术语,但在具体的学习中却经常碰到,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下面举几个常见的句子: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一狼洞(打洞)中;一鼓(击鼓)作气。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亲(亲近)贤臣,远(疏远)小人。 ③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尔敢轻吾射(射箭的本领)。惧有伏(伏兵)焉。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如:将军身被坚(坚固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 ⑤名词作状语。例如:其一犬(像狗一样)坐于前。西(向西)行百二十步。 ⑥使动用法。例如:苦(使……苦恼)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 ⑦意动用法。例如: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渔人甚异(认为……奇异)之。 3.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
4.把握常见的特殊句式 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由于历史的演变、语言的发展,它们之间也有相异之处,作为初中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四种即可。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①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②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④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5.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何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出文章的主旨呢? ⑴略读全文,猜测文章大意。中考文言文的选材一般都较为短小,并且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通过略读我们完全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下一步打下一个基础。 ⑵精读全文,落实词句含义。猜测了文章的大意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落实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进一步落实开始获得的整体印象。 ⑶研读全文,概括文章主旨。在研读阶段,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脱离“语境”,凭空猜想;不要以偏概全,断章取义,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拔高文章的主旨。 6.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表明,通过阅读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是较为流行的考题,因此在复习中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答题时必须做到两点: ①要有感而发。 ②要有的放矢。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 (2003年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 ②厓(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 ③扞(hàn):保卫。 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 ⑤捄(jiù):同“救”。 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 ⑧乡(xiàng):同“向”】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 使 护 送 天 祥 至 京 师 2.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3.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4.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贰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贰心呢! 5.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参考答案:1.遣使/使送天祥/至京师(1分)(只要标对一处即给分,出现读破句不给分)2.(1)书:写(书写等)(2)涕:眼泪(泪、泪水等)(3)殊:特别(很、十分等)(3分,各1分)3.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2分;只要答对意思即给分)4.B(2分)5.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如能答到“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2分)15.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所学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回放2: (2004年江西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 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 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②刘王献(huá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 ③芒(juē):草鞋. (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 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闻 沛 国 刘 王 献 聚 众 讲 说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少: ⑵从: &n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3 |
下一篇文章: 初三语文复习设计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