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离骚》教案
|
,文中指秽政。 2、自译诗歌,质疑 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 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第2课时 一、具体分析1—5节 1、教师示范背诵。 2、学生集体朗读。 3、学生朗读1、2节,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4、请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 ①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像,想像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②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明确: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③请学生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这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 5、请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①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②“惟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检查1—5节的背诵。 二、品味诗歌艺术 1、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战国时期,有许多人像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后仍有所作为,屈原为什么那么执着? (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高洁的志向和高尚的人格尊严,在漫长的专制的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3、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程资料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苏教版)《离骚》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11 |
下一篇文章: 《离骚》教学设计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