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母亲的一方天空。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歌》,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5)播放音乐《龙的传人》和MTV动画,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其余部分 (1)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 学生自由研讨,教师归纳: 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 研读第四部分 ① 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② 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① 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四)品味语言 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1) 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 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句式的多变 ① 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六) 结束语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七)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二、教学反馈 (一)达标检测 1.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平沙无垠: 马革裹尸: 2.请仿照《邓稼先》一文中的“……时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国强占了……租借……俄国强占了……租借……法国强占了……租借……” 的句式,写一段话。(原句式的词语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 提示:可从写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发生的事件,主要训练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几件事。 3.请仔细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①你能概括出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吗? ②你知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吗? 4.你能谈谈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吗? 参考答案 1. 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xiǎn,很少有人知道。 xiè,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 lù,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华。 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yín,旷野(沙漠)无边无际。 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2.略。 3.①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4.略。 (二)检测建议 本课作为名人传记,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宽泛。因此,教学反馈的途径尽可多样化,笔者以为除检测题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制作小报或课件,在班内交流; 2.选出学生所写小传的优秀作品,编成集子,予以表扬; 3.以“名人故事大家讲”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4.班内举行一次相关知识竞赛; 三、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历经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的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甚至于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案例推荐] 案例一: 《邓稼先》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阅读分析课文: (一)默读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二)默读第三部分。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三)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 (四)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