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高考 >> 语文 >> 高考教学设计 >> 正文

 

《离骚》

查询高考教学设计的详细结果
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我生各有各的喜好,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肢体分解也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志是可以挫败的吗?(评析)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12、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总结: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嫉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动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课时 

一、艺术欣赏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荃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如: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二、语法总结 

1、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 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文章 

纯粹:美德,完美 / 1、不搀杂别的成分 2、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 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 关于军事的 

3、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高考教学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离骚》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物种起源》导言
    谏太宗十思书
    拿来主义
    五人墓碑记
    肖邦故园
    指南录后序
    《与朱元思书》改写
    祖国山川颂
    陈情表
    寡人之于国也
    《六国论》教案16
    《听听那冷雨》教案18
    苏教版必修五第二专题备课建议:此情…
    苏教版必修五第四专题备课建议:世相…
    苏教版必修五第五专题备课建议:我们…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辛德勒名单》
    庖丁解牛
    《我与地坛》教案22
    烛之武退秦师
    奥林匹克精神
    《祝福》教9
    登高
    季氏将伐颛臾
    锦瑟
    雷雨
    让作文的“眼睛”亮起来
    锦瑟
    声声慢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专题备课建议:直面…
    琵琶行
    谈如何写好演讲稿
    滕王阁序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3
    《六国论》教案14
    《我与地坛》教案14
    《听听那冷雨》教案14
    《六国论》教案15
    《我与地坛》教案13
    《谏太宗十思疏》
    不自由,毋宁死
    《我与地坛》教案21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听听那冷雨》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15
    《我与地坛》教案17
    《我与地坛》教案16
    《我与地坛》教案18
    《我与地坛》教案19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
    《听听那冷雨》教案9
    《听听那冷雨》教案16
    《我与地坛》教案23
    《我与地坛》教案25
    《我与地坛》教案26
    《我与地坛》教案27
    《我与地坛》教案28
    《我与地坛》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
    《我与地坛》教案20
    扁鹊见蔡桓公
    《六国论》教案17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北方
    察今
    长江三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发明与发现的国家
    发现
    《我与地坛》教案24
    《老王》
    《鸿门宴》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拿来主义
    秋水
    秋水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9
    《六国论》教案9
    《两组图片》教案9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7
    蓝蓝的威尼斯
    《亡人逸事》教案10
    京口北固亭怀古
    《金岳霖先生》教案9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9
    《荷塘月色》教案1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0
    《金岳霖先生》教案10
    《阿房宫赋》教案10
    《蜀道难》
    《两组图片》教案1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0
    《祝福》教10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0
    听听那冷雨
    心声
    阿房宫赋
    《金岳霖先生》教案11
    《六国论》教案10
    《六国论》教案11
    《亡人逸事》教案11
    《我与地坛》教案11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1
    《祝福》教11
    鲁迅自传
    《金岳霖先生》教案12
    《阿房宫赋》教案1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1
    《亡人逸事》教案9
    《六国论》教案12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12
    《两组图片》教案12
    《我与地坛》教案12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12
    《金岳霖先生》教案13
    《听听那冷雨》教案13
    《六国论》教案13
    《听听那冷雨》教案1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8
    湖心亭看雪
    《金岳霖先生》教案7
    晚游六桥待月记
    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
    草莓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铁骑兵
    南州六月荔枝丹
    《爱莲说》
    《陋室铭》复习教学案一体化.doc
    《金岳霖先生》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
    《祝福》教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六国论》教案7
    《听听那冷雨》教案7
    《两组图片》教案7
    《亡人逸事》教案7
    《我与地坛》教案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12
    七颗钻石
    《六国论》教案8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7
    第二板块——获得教养的途径
    我愿意是急流
    一厘米(第二课时)
    语文“口语交际”探索(案例)
    苏教版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写作《说真话…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阿房宫赋》教案8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7
    《诗经》两首
    《两组图片》教案10
    《祝福》教案7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8
    《听听那冷雨》教案8
    《两组图片》教案8
    《亡人逸事》教案8
    《我与地坛》教案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最后的常青藤叶》教案8
    《荷塘月色》教案8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