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人墓碑记
|
查询高考教学设计的详细结果
|
;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二、讲读第六、七段 1.学生诵读。 2.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学生翻译。 由此看来,那么,今天那班(原先)爵位显赫的高官一旦犯罪应受惩治(时),有的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的人收留;又有(的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因此周公蓼洲,忠义显露在朝廷,赠赐的官爵溢号美好而光荣,在死后(非常)荣耀;而(这)五(个)人也得以修建(一座)大墓(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不这样(的话),假令(这)五(个)人保全他们的头颅老死在家里.那么,(虽然)享尽他们的天然年寿,但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仆役来使唤,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墓前),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表示非常愤慨,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叹呢!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兴亡非常)重大啊。 4评点: 5. 解释: 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 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 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6. 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7.教师小结 本段进一步赞扬五人之死的重大作用及其影响。作者对此又通过对比加以说明: 一是和高爵显位者的“辱人贱行”比,那些人虽然官高爵显,可是“一旦抵罪”,有的脱身逃跑,有的遁入空门,有的装疯卖傻,而五人却意气扬扬,谈笑自若,色不少变,从容就死,可见死得壮烈,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 二是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为人景仰,“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作对比,突出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假如五人为了保全性命,不敢进行斗争,或后来屈膝求命,那虽可以不如此死,得尽天年,那便“人皆得以隶使之”,受人奴役,为人驱使,又有什么意思呢!。,通过这两方面的对比,揭示出全文的中心: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三、总结全文内容 1.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 3.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结果怎样?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4.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A.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B.时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四、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分析:《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分析: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跟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位义上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是贯穿全文始终的。 议论,这是本文的核心。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 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 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 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四)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1.叙事议论的有机结合。 本文叙事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有:叙中带议;叙后发议;议中夹叙。其特点:(1)叙有重点,议有中心;(2)叙议交错,衔接紧密。作用是:本文从“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写起,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议论随叙事的内容而展开;叙事是议论的基础和根据,议论又使叙事的意义更加显豁,而且不论叙述或议论,都情辞激注,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增强叙述和议论的感染力量。(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和《教学通讯》(文科版)2/1981徐应佩、周溶泉:(谈(五人墓碑记)的叙论结合)) 2.正反对比手法。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正确地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的另一种情况,同他们自身比较,使人们觉得五人是死得其所。把握了以上四个环节的比较,就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褒贬感情和他所阐明的“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五)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 五、布置作业: 1.古人称谓都有特殊要求,请选出对以下称谓分析有错误的一组。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A(1)籍贯、姓名、字 B(2)官职、字、姓 C(3)号、姓 D(4)名、字 (答案:D(4)是错误的,子厚是字,宗元是名。) 2.苏州民变发生在1627年(丁卯年,天启七年),第二年便是崇祯元年,请问崇祯是干支哪一年改元的? (答案:戊辰 六十花甲是由天干(十)地支(十二)依次排列的 天干:甲、乙、丙、丁、戊……地支是子丑寅卯辰……正好组成戊辰年。) 3.完成讲义上内容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高考教学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五人墓碑记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拿来主义 |
下一篇文章: 肖邦故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