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垂拱而治 文武并用 知足常乐 恃才傲物 择善而从 第三课时 一、 检查背诵 二、 分析课文 1.分析第一段 引入:大家觉得标题中,作者最要突出强调的是哪个字?(思,板书) 魏征这个“诤臣”到底要皇帝老儿“思”些什么? 问:第一节课我们讲过这是一篇骈文,它的特点是多用典、多用排比句。 请找出排比句: 明确:(投影,先写左边,右边的结合下面讲的内容再补充)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正面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反面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问:前三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前三句用来说明什么?后三句呢? 明确: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三个排比句, 两个作比喻, 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 加上一个反问,强调不可,简洁有力。 问:作者用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最后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 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国君只有“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才能治理好国家。 板书(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2.分析第二段 引入:第一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向我们提出了人君当“居安思危”的见解,那么,为什么必须“居安思危”呢?(板书:为什么思)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段,和作者一起来分析问题(板书:分析问题)。 问: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明确: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克服。 于是,接下来作者用一个设问引出了分析论证。 问:列举“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问:最后两句具体说明了什么? 明确: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问: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作什么的关系? 明确: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问: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板书)。 3.分析第三段 引入:在作者对为什么要思作了分析了以后,作为一个臣子,他不失时宜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向唐太宗说明应该要“思”些什么(板书)才能防止覆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每天皇帝老儿都要想些什么。 问: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明确:文武并用,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问:要实现\"“垂拱而治”就必须\"文武并用\",那么魏征认为什么样才是\"文武并用\" ?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问: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明确: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问: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明确:要“十思”、宏“九德”。 问:“十思”的内容是什么?可分为哪几戒? 明确: 思知足 思知止 思谦冲 思江海 思三驱 思慎始 思虚心 思正身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以怒而滥刑 分为:戒奢侈 (第1、2条)、戒骄傲 (第3、4条)、戒纵欲 (第5、6条) 戒轻人言 (第7、8条)、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问:这“十思”虽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建议,但我们从当时的社会来看,具有怎样的社会现实意义? 明确: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理思路:在文章最后,作者表示,做到了这“十思五戒”,国君就可以垂拱而治,用不着“劳神苦思,代百思之职役”,江山永固。至此,作者提出的居安思危就有了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案。(板书:解决问题) 三、总结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问: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明确: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 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 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 五、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 .请你谈谈, 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写一篇200字短文。 板书设计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