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09年初中升学考试
综合理科·化学试题及考试情况分析
荆门市教研室中考化学命题组
(2009年7月20日)
2009年我市中考化学命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荆门市2009年初中升学考试纲要》为纲,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为依据,突出了初中化学的主干内容,试题材料源于教材、源于课堂、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源于社会热点问题,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知识与能力并重;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双基为本,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
一、试卷结构
理科综合试卷为生物、化学、物理三科合卷,全卷共10页,分Ⅰ卷、Ⅱ卷,Ⅰ卷为选择题,Ⅱ卷为非选择题。化学试题有4道大题共16道小题,其中单项选择题有8小题(5—12题),填空与简答题有5小题(24—28题),实验与探究题1个小题(29题),计算与分析题1个小题(30题),预设难度为0.6左右,其试题易、中、难题的比为5∶3∶2。卷面分值40分,涉及约七十多个考点,覆盖了初中化学第一至第十二单元的大多数内容,考查内容重点突出,题量适中,取舍合理。试题内容、分值分布、水平层次均符合《荆门市2009年初中升学考试纲要》要求,具体分布情况见“双向细目表”。
二、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既常规又创新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化学课程 “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坚持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的原则,适度控制难易比例。2009年的化学试题通过以下不同形式,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加工、改造、整合课本内容,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是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落实教材内容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途经之一。2009年的中考化学试题有一部分是由课本例题、习题加工、改造、整合而成,或源于课本而宽于课本。如选择题第5题就是上册第7页的叙述内容与第10页的习题整合而成,选择题第8题简直就是下册第64页的第二大题选择题的翻版,选择题第12题与上册第86页的选择题(6)极为相似,填空与简答27题中有关氮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与上册第87页的第四题是同种计算方法。还有像第7题中出现的可燃冰、第25题中出现的溶解度表、第30题中的反应消耗盐酸体积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分别与课本上册136页、下册36页、下册45页的内容有关。总之,在整个化学试题中,处处都可以看见课本内容的影子,这就要求我市初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落实课本内容,抓好基础教学,注重根本,同时在不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拓展延伸。
(2)系统归纳,巧妙组合,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综合理科试卷中,化学的总分只有40分,为了达到全面考查目标,提高考试的效度,在命题时巧妙地将分散的基础内容组合起来,使每道小题都具有较大的覆盖面,达到了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如:第7题涉及到能源危机、物质的组成元素、伪科学三个基础考点;第8题涉及到了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托盘天平及量筒精度、pH试纸读数共5个基础考点;第9题涉及到了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燃烧、镁条燃烧灭火共4个基础考点;第10题涉及到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物质状态变化与微粒间距离关系共3个基础考点;第11题涉及到了空气污染、秸秆利用、温室效应、发酵、肥料共5个基础考点;第12题涉及到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共3个基础考点;第24题涉及到了能源、环境、粮食、氧化物、糖类共5个基础考点;第26题涉及到了物质推断、金属、酸、盐、氧化物的性质共5个基础考点;第29题涉及到了食品保质、金属活泼性大小、实验探究能力共3个以上的基础考点;等等。这样设计试题的目的,一是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目标的达成情况,二是提醒我市初中化学教师在复习备考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有关内容的归纳整理,使学生通过复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构建有效的知识网络。
2.突出应用,灵活考查多项能力
(1)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立足教材,有效地把分散的化学基础知识相结合,考查了学生统摄、检索、迁移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化学用语规范性的书写也是本次考试的重点,如24题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氢气被誉为“最清洁的燃料”,26题填写推断出来的物质的化学式,27题书写三聚氰胺在足量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等。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科学事例,体现出较好的区分度。
社会热点问题在今年的化学试卷中凸显的淋漓尽致;将化学知识的学习置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是化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化学教与学的规律所在。中考命题强调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置于实际问题情景中,强调试题与社会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如11题以焚烧秸秆为题材,12题以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题材,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又如27题以《食品安全法》为题材,通过三聚氰胺事件将化学知识引向日常生活,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迁移能力。30题以食品保质为探究背景,通过“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与实验验证” “拓展分析”等环节,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这些试题的题材源于生活和社会热点事件,既考查了学生知识性和技能性层面的能力水平,也考查了学生体验性层面的能力水平。本试卷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化学学习应有的本来面目,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3.图表新颖,学科特色显著,力求稳中出新,渗透课改理念
图像、表格等形式的题目是化学试卷理应体现的内容,该类题型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今年在第二卷的25题、26题、28题、29题设计上,都采用了表格或者图像的形式,要顺利解决此类题目,一是要求学生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信息提炼能力、归纳综合能力。设置这几道题,意在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增强选拔功能。28题是一道综合性的图像题,以“氢气的制取”实验后的废液成分为载体,巧妙地将化学反应、pH、图像观察融为一体,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其中29题“你认为能作食品脱氧剂的物质必须具备什么性质”的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纵观全套试题,今年中考化学试题无偏题、怪题,试题与社会实际及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强调化学方法研究及实验探究的考查,很好的贯彻了新课改精神,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考试结果分析与评价
今年中考采取网上阅卷,所有统计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全面,准确可靠,为今年中考考试情况分析提供了便利。
1.化学科总体考试情况统计与分析
表1 全市中考化学考试情况统计
单 位 |
参考 |
高分 |
高分率(%) |
及格 |
及格率(%) |
低分 |
低分率(%) |
平均分 |
标准差 |
难度 |
区分度 |
全市合计 |
30023 |
8172 |
27.2 |
14372 |
47.9 |
3869 |
12.9 |
23.3 |
9.9 |
0.58 |
0.57 |
从表1可看出,各项指标控制得比较合理,与命题预设指标体系吻合程度较高,较好的体现了命题的意图,体现了中考命题要有利于指导初中教学,有利于高一级学校招生的命题原则。
高分率27.2%,比2008年的20%高出了7.2个百分点,高分人数8172人,完全符合我市今年重点高中招生的需要。2008年我市参考总人数为33171人,20%的高分率能够满足当年的省重点高中招生计划,但2009年我市参考总人数减少了3148人,而省重点高中计划招生人数不仅没减少,而且还有所增加,因此适当提高高分率是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2009年省下达我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2万人,其中各县(市、区)一中及市直龙泉、一中、外校等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为8472人,中考化学高分人数与省示范高中计划招生人数基本一致,完全实现了今年中考化学命题高分率的控制目标。
及格率47.9%,比2008年的42.5%高出了5.4个百分点;平均分23.3,比2008年的21.3分提高了2分;低分率12.9%,比2008年的19.5%降低了6.6个百分点,这些指标数据的变化,更体现了有利于教学面向学生大多数,提高毕业合格率,发挥其积极地导向作用的功能。
试题平均难度为0.58,与预设难度0.6左右基本吻合,较好的体现命题意图,这也是作为“两考合一”较好的难度范围。
标准差为9.9,表明考生分数的离散程度较高,能拉开考生距离;区分度0.57,表明试题对考生的鉴别力较高,难度设置合理,这些都反映了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比较理想,是一份质量较高的中考化学试题。
2.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与分析
表2 各小题得分情况统计
题号 |
最高分 |
满分率(%) |
最低分 |
零分率(%) |
平均分 |
区分度 |
标准差 |
难度 | |
5 |
2 |
0.87 |
0 |
0.13 |
1.74 |
0.37 |
0.68 |
0.87 |
Ⅰ卷0.73 |
6 |
2 |
0.79 |
0 |
0.21 |
1.58 |
0.46 |
0.81 |
0.79 | |
7 |
2 |
0.88 |
0 |
0.12 |
1.76 |
0.32 |
0.65 |
0.88 | |
8 |
2 |
0.56 |
0 |
0.44 |
1.13 |
0.55 |
0.99 |
0.56 | |
9 |
2 |
0.61 |
0 |
0.39 |
1.22 |
0.67 |
0.98 |
0.61 | |
10 |
2 |
0.67 |
0 |
0.33 |
1.35 |
0.70 |
0.94 |
0.67 | |
11 |
2 |
0.87 |
0 |
0.13 |
1.74 |
0.38 |
0.67 |
0.87 | |
12 |
2 |
0.60 |
0 |
0.40 |
1.20 |
0.61 |
0.98 |
0.60 | |
24 |
5 |
0.39 |
0 |
0.03 |
3.71 |
0.55 |
1.38 |
0.74 |
Ⅱ卷0.48 |
25 |
2 |
0.30 |
0 |
0.38 |
0.92 |
0.77 |
0.82 |
0.46 | |
26 |
3 |
0.17 |
0 |
0.50 |
1.00 |
0.72 |
1.16 |
0.33 | |
27 |
2 |
0.26 |
0 |
0.49 |
0.77 |
0.84 |
0.84 |
0.39 | |
28 |
2 |
0.33 |
0 |
0.30 |
1.03 |
0.69 |
0.80 |
0.51 | |
29 |
6 |
0.14 |
0 |
0.13 |
3.04 |
0.69 |
1.93 |
0.51 | |
30 |
4 |
0.17 |
0 |
0.61 |
1.15 |
0.82 |
1.59 |
0.29 |
表3 选择题各小题答题情况统计
题 号 |
正确选项 |
选A率(%) |
选B率(%) |
选C率(%) |
选D率(%) |
5 |
C |
0.1 |
0.02 |
0.87 |
0.01 |
6 |
D |
0.11 |
0.02 |
0.07 |
0.79 |
7 |
B |
0.03 |
0.88 |
0.07 |
0.02 |
8 |
C |
0.18 |
0.08 |
0.56 |
0.17 |
9 |
A |
0.61 |
0.17 |
0.05 |
0.17 |
10 |
B |
0.12 |
0.67 |
0.11 |
0.09 |
11 |
B |
0.04 |
0.87 |
0.06 |
0.03 |
12 |
D |
0.13 |
0.17 |
0.10 |
0.60 |
从表2、表3可以看出,Ⅰ卷选择题难度为0.73,Ⅱ卷非选择题难度为0.48。选择题知识面覆盖广,侧重在基础知识的考查;非选择题是针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侧重在方法和能力的考查。
满分率最高的是第7小题,0.87%,最低的是29小题,0.14%。零分率最高的是第30题,0.61%,最低的是第24题,0.03%。难度在0.8以上的有第5、7、11题,共6分,这是属于送分题,目的是有意提高考试的合格率;难度在0.7以上的有第5、6、7、11、24题,共13分,占全卷的32.5%,这是属于基础题;难度在0.7以下,0.4以上的有第8、9、10、12、25、28、29题,共18分,占全卷的45%,这是属于中档题;难度在0.4以下的有26、27、30题,共9分,占全卷的22.5%,这是属于拔高题。其统计难度易、中、难的比例为32.5∶40∶27.5,即13∶18∶9,与《考试纲要》中规定的5∶3∶2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中档题多了一些,而容易题虽然作了一些特意的安排,但考生得分情况还是不够理想。下面对各小题的答题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选择题(5—12)
第5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典型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现象的判,此题答题情况较好。答错率最高的是A,错误原因主要是对化学变化的特征不了解。这是最基本的内容,此类题答错说明考生完全没学化学。
第6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溶液中常用的过滤、活性炭吸附等除杂方法的了解和认识。答错率最高的是A,错误原因主要是对活性炭能吸附色素,有色杂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这些物质性质和除杂方法的不了解。
第7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可燃冰、能源危机等常识性知识的了解,以及对物质的组成元素概念的理解,此题答题情况较好。是选择题中得分率最高的一道题。答错率最高的是C,错误原因主要是对这些常识性知识和物质组成元素概念把握不清楚。
第8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托盘天平及量筒精度、pH试纸读数等实验数据的了解。答错率最高的是A,错误原因主要是对这些实验数据把握不清或疏于记忆。
第9题,本题是通过镁条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事实考查学生对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燃烧、灭火等概念的理解,干扰因素较多。答错率最高的是B、D,错误原因主要是对这些概念的本质缺乏理解,对不同的燃烧、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的具体表现形式缺乏比较分析。
第10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物质状态变化与微粒间距离关系等知识。答错率最高的是A,错误原因主要是对这些微观概念理解不清。
第11题,本题是通过焚烧秸秆这一社会问题,考查学生对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秸秆利用(腐烂发酵制肥料、制沼气)等环保意识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题答题情况较好。答错率最高的是C,错误原因主要是对空气污染原因、种类缺乏认识,对制沼气不了解。
第12题,本题是通过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对有机物的概念、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此题采用答案组合的形式,实际上是个多选题,综合性比较强,是选择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与预设结果完全一致。答错率最高的是B,错误原因主要是对有机物的概念不清,对有机物的认识判断不准,对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不准确。
(2)填空与简答题(24—28)
第24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化石燃料、新能源、环保、粮食、氧化物、糖类等社会性的初步的化学问题的了解,属于基础性的容易题,但得分率只有74%,说明有一部分考生对一些最基础性的化学知识也没有掌握。
第25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此题并不难,但得分率仅为46%,错误原因主要是对图表所呈现的信息看不懂,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饱和溶液中各成分的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理解不清。或是现行教材降低了对溶解度计算要求后,对这一节的教学重视不够所造成的。
第26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反应规律及现象的判断,推断确定具体的物质并书写化学式的能力。此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得分率仅为33%,错误原因主要是考生对物质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和反应所产生的现象理解不透,记忆不清,判断不准,或不能根据物质名称正确书写化学式。
第27题,本题是结合新信息三聚氰胺的化学(C3H6N6),考查学生对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推算及根据新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此题得分率为39%,错率原因主要是阅读自学能力和新情景下提取信息的能力差,不能正确推算出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不能根据物质名称和反应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化学式写错,或不配平,或不注明反应条件等等)。
第28题,本题是考查学生对酸碱中和及碱与盐的反应,并通过函数图像的变化来理解其定量反应的关系。此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得分率为51%,错误原因主要是对函数图像变化所表达的化学含义不理解。
(3)实验与探究题(29)
第29题,本题是以食品袋中“脱氧剂”成分为载体的验证性的实验探究题,要求考生根据实验发生的现象验证猜想假说的成立与否,并进一步考查学生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对能作食品“脱氧剂”的物质应具备什么样的性质的理解和拓展应用。解答此题不仅要熟悉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发生的现象,而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思维过程的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此题得分率为51%,错误原因主要是物质性质不熟悉,思维过程不清晰,导致结论不准确。
(4)计算与分析题(30)
第30题,本题是一道由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也是一个重要考点。此题虽然是一道常规性的综合计算题,但得分率仅为29%,反应的主要问题是解题思路不清,步骤不清或不规范、计算能力差等。
四、对今后教学工作改进的建议
1.加强基础教学,面向学生大多数
今年中考命题注重基础,适当控制难度,强调知识整合应用,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这有利于发挥中考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但从对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看到,低分率虽然比往年有所降低,但还是达到了12.9%,其中还有0.13%的零分。尽管在命题过程中已经考虑到了低分层面的学生,并设置了部分送分题目,但学生仍然不会做,送分题送不出去,这已不是仅靠降低试题难度能减少低分人数、降低低分率的问题了,这说明有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太差,甚至完全没学。由于低分人数过多,也导致了平均分、及格率仍然偏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由于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考试要求的改变,师生双方都还有些不适应的地方,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更为突出;二是各地初中学校普遍开办五花八门的实验班,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都集中在实验班,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内教学资源也是不均衡的,对普通班的学生降低教学要求,疏于管理,客观上形成了有些学校“双差生”面不减反增的局面。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每一所初中学校、每一名中学化学教师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我们全体教师都要为之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2.加强过程教学,培养再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构建,使学生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学习探究性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激起求知欲望和创新的热情。现在的考试不少试题都不只是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教学过程可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3.加强规范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阅卷过中发现,很多考生的失分都是答题不规范造成的,如该写物质化学式的错写成物质名称,书写方程式不用等号、不注明反应条件,简答题叙述不清,计算题格式不规范等等;再如,由于现在强调“不死记硬背”,很多知识该记的也不记了,有些知识虽然学过了,但不少学生脑袋里是一片空白;还有一些知识内容因降低了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就采取放弃、完全不做要求,特别是化学计算方面的能力下降明显。种种现象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的意识,这是与一些教师平时教学要求不严有一定关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身体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书写表达习惯和实验操作示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规范教学寓于常规训练之中,要明白“糊里糊涂做十题,不如明明白白做一题”的道理,加强规范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李枝平 孟庆宏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