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依法治国的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为什么? (1)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3)宪法是公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4)我国宪法本质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3、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5、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什么?(见第五册讲义: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7、青少年为什么要学习法律?(为什么要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学好法律知识是青少年知法守法的需要,是青少年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需要。通过学习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的权利,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通过学习法律,学到运用法律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从而有利于我们从小就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8、列举与青少年有关的三个法律:(1)未成年人保护法;(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义务教育法。 9、成语解释:(1)国法难容:依法应给予处罚;(2)法不容情:法律面前不讲私情;(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像一张巨大的网,看起来稀疏,但决不会放过一个作恶的坏人。 第一课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 1、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或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准则?)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称“国法”;(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这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3)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普遍性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它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3、我国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本质上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4、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国家制定法律,国家认可法律。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5、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6、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表现:(1)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2)任何人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7、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法律和道德虽然都是人们行为规则,都约束人们的行为,但两者是有区别的。(1)表现形式不同,道德存在于认识和社会舆论中,大多数是不成文的。法律常表现为规范性文件。(2)实现方式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教育及人们的觉悟使人们遵守,而法律也靠公民自觉,但主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调整对象和范围不同。道德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法律只调整人们的某些行为。 8、在我国违法行为一般都是违反道德行为,但违反道德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 9、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联系是什么? (1)两者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2)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3)两者相互促进的表现为:法律和强制力一方面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另一方面对先进进行表扬和奖励,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人们遵纪守法,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青少年主要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守法护法,又要提高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一个好公民。 10、张老汉的五个儿子都拒绝赡养老人的行为,为什么会激起村里人的义愤?在法庭调解无效后,为什么要依法进行判决? (1)五个儿子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2)法庭代表国家的强制力,不道德的恶行触犯法律时,法律会作出公正的裁决,帮助受害者讨回公道,法庭判决既是对赡养老人问题的解决,也是对儿子的教育,如果儿子仍不思悔改,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第二课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1、结合古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说明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要有共同的准则?P18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2)学校要有教学秩序,工厂要有生产秩序,机关要有工作秩序,公共场所要有活动秩序。(3)如果人们各行其是,各行其“道”,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各种违法现象就无法制止。(4)法律是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 2、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方面有哪些作用?P18 我国制定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人们同违反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国家依据刑法有关犯罪和刑罚的规定,打击危害国家安全等犯罪,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刑法主要用来打击犯罪,由人民法院定罪量刑,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主要是用来制裁危害社会公共生活的一般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处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和拘留) 3、分析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危害,说明养成守法习惯的重要性。 (1)危害性: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主要发生在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或车辆通行的地方,所以必然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或交通秩序的混乱,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它的危害性很大,危害了社会、危害了他人,最终都会自食其果,受到法律的制裁。(2)养成守法习惯的重要性:才能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障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4、公共生活包括: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秩序。 5、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的秩序、交通工具上的秩序。 6、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1)含义:故意或过失地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2)包括:违反危险品管理规定;违反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管理规定;违反水陆运输安全的行为;违反民用设施、施工设施安全规定。 7、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1)含义: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及秩序(2)包括:故意污损文物、名胜古迹和公共场所的雕塑;破坏公用设施;吸食、贩卖毒品;窝藏、转移、销毁、购买赃物。 8、分别举5例说明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你看到这些行为时应该如何认识和行动呢? 举例见课本。看到这些行为要制止和规劝,如不听要报公安机关处理,自己不去危害社会公共生活,还要敢于和这些违法行为斗争。 9、记熟书中P26页图标的含义。 严禁停车;禁止吸烟;严禁横穿马路;车辆直行;人行横道;残疾人专用通道;非机动车严禁行驶;前面正在施工。 10、1997年3月7日晚7点,连云港市某区两邻居因纠纷引起斗殴。此时,路过该地的本市青年曹某过去凑热闹,并掏出随身携带的电子灭火手枪朝天开了一枪。顿时,电子灭火枪射出的干粉弹在空中炸开。听到枪声,围观群众四处躲避。 (1)曹某的行为是何种行为?违反枪支管理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 (2)有权对曹某作出处罚的是什么机关?公安机关。 11、中学生赵某,在南钢体育馆观看1997-1998全国男篮甲A联赛江苏南钢龙队对山东宝元队的比赛。在观看时,他将饮料瓶扔向比赛场地,当工作人员来制止时,他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对此,你的看法是: (1)赵某的行为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2)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3)要受到公安机关处罚;(4)治安管理处罚(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12、在社会生活中,常常有极少数人随心所欲,自行其是,请看下面几个小镜头:镜头一:南京汉中门市场广场上,几个青年人对“爱我广场,勿践踏草坪”的牌子视而不见,竟然在草坪上追逐打闹。镜头二:深夜,某市登泰新村的住户都已休息,可公寓旁却有几个小青年边打台球,还大声喧哗,还不时夹杂着肮脏的语言。对社会生活中极少数人的这些不文明行为,你应怎么办? (1)依法劝阻、制止,提醒他们要做文明市民;(2)若不改可报告公安机关;(3)由公安机关对行为人执行治安管理处罚。 13、毒品的危害与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