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连晓雾",即被称赞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黄了翁《蓼园词选》),很值得重视。 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她在遣词造句上很有创造性,象她笔下的花树是"宠柳娇花","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又以"黄花瘦"比人,都十分新颖、清丽。她还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信手拈来,便增添了许多新鲜生动的情味,正像彭孙□所说:"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金粟词话》)。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李清照的词富有音乐美,她极注意"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还讲究舌、齿音的交错和叠字的连续运用,像〔声声慢〕的开头一连用了14个叠字,其独创性为历来评论者所盛赞。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从南宋起就不断有人学习和效仿。 著作:词集《漱玉词》、诗文集《易安居士文集》
二、文学常识简介 1、书《洛阳名园记》后相当于跋,也称为后记。 2、《洛》一书专记北宋盛时洛阳名园,从宰相富弼的,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共计19处。 3、作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也是欧阳修之徒。 4、时代背景:北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期,“外患频频,内政腐败” 三、熟悉课文内容 1、疏通文意:(课堂讨论)学生提出疑问,或借助工具书解决,或教师答疑。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 四、提出文章的突破口 1、提出突破口,“呜呼!公卿大夫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这一层既然是点明了本文的写作意图,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先提出论点呢?(这样好不好?)先存疑。 2、分层次并理清各层次关系 请学生找出关键句:“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唐之末路是矣!” 提出古人作文常用一个固定模式:起承转合,本文也不例外,那么就根据这个模式及刚找出的四句关键句来划分一下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起:第一层(洛阳处天下之中……天下治乱之侯也)分析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证明自己的观点:洛阳的兴盛和衰弱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承:第二层(方唐贞观……洛阳盛衰之侯也)例证:洛阳园圃在唐朝的兴盛和以后的失败为例,证明另一观点:园圃的兴盛和荒芜是洛阳盛衰的标志。 转:第三层(且天下……徒然哉?)归纳前2层,说明自己写《洛阳名园记》是有意义的 合:第四层(呜呼!公卿大夫……末路是矣。)告诫公卿大夫们记住历史教训。 分析层次之间的关系(从第三层入手):第三层共有2句话。第一句“且天下……之废兴而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总结了前2层,承上的作用。而后一句则是文章真正的转的部分,提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写《洛阳》不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一层次再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 层次之间的关系:层进式 3、归纳本文层进式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精密的推理 地理位置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侯也 前唐例证 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侯也 (推断 由园圃之废兴,可知天下之治乱) 目的 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结论 不可放乎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忽 4、三段论:借助于一个共同概念把两个性质判断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M P 大前提 S M 小前提 S P 结论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M P 《子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S M 《子夜》是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S P 5结合课后练习分析文章的创作意图,并明确表现创作意图的句子与主旨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 翻译:“公卿大夫方进于朝……得乎?” 朝廷大官们正被朝廷启用,放纵自己的私意而为所欲为,却忘记天下的安定与动乱,想要退职以后享受园圃的欢乐,办得到吗? 作者为一本介绍园圃的书作后记,为什么要批评公卿大夫们呢? 作者写《洛阳》的本意就在于告诫朝廷大官不要只知享乐而忘记了历史的教训。 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同于文章的主旨吗? 不同 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写作意图是主旨的一部分,更是把握主旨的关键。 6、概括并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以雄辩地事实和严密的推理,说明了园圃的废兴可知天下治乱的道理,告诫公卿大夫们不可为一己之私意而忘天下之治乱,从而体现出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当权者们的不满。 7、解决突破口(讨论,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旨、脉络、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考虑) 改后,文意太显,不符作者委婉告诫之用意。 开头突兀,难奏原文的水到渠成。 主旨转移了,似乎作者是想论证如何才能推向园林之乐。 此文是后记,如此开头与书名不符。 三、作业 1、背诵 2、抄写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