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
查询课程教材教案的详细结果
|
”手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朴实优美,通俗易懂,在构思上往往不落窠臼,有新颖独到之处。 (曹文轩主编《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1.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全部内容共7节,中间3节为主体部分,与项链都有紧密的联系。第3节写玛蒂尔德向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项链,第4节写玛蒂尔德参加完夜会后弄丢了借来的项链,第5节写玛蒂尔德凑钱赔项链。 2.让学生谈谈第3、4两节中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第5节中暗示的作用。 第3节写了玛蒂尔德由郁闷忧愁到高兴狂热的心理转换。她愁的是身上“处处带着穷酸气”,她不愿“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她高兴的是在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当时“她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在发抖。她把项链绕着脖子挂在她那长长的高领上,站在镜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在借到项链之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小说以极度渲染的夸张手法,写出了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忐忑不安,接着又用了一连串传神的动词,刻画了她的失态相,从情感上为下文丢项链后的苦恼和赔项链时的艰辛蓄了势,作了铺垫。 第4节则写了玛蒂尔德由无限的幸福满足到无边的惊恐懊丧的心理转换。夜会上,“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小说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真实地描摹了玛蒂尔德“狂热的跳舞”时的心理感觉,她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子。这又进一步为后面的苦恼蓄了势。丢项链使玛蒂尔德从理想的云端里一下子摔落在冰凉的地板上,她“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这样大起大落的心情变化,会让读者不由地替玛蒂尔德担心:她能承受如此重大的打击吗?面对如此不幸的灾祸,她该怎么办? 第5节的暗示需注意两点:一是珠宝店老板告诉她“只卖出这个盒子”,一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这两处交代,已隐隐暗示出项链可能是假的,同时也在暗暗地为玛蒂尔德的故事着上了些许悲剧的色彩。 3.小说的第1、2节和第6、7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6?它与题目“项链”有什么联系? 第1节写玛蒂尔德的家境与梦想。那些梦想与她的家境身份是那样的不协调,但越是这样,她的那颗不安分的心越是躁动不安。这一节其实是交代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原因:不顾实际,爱慕虚荣。这也正是第3节中一定要去借项链的原因。 第2节写教育部长的一张请柬给玛蒂尔德的家庭所带来的不平静。这一节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这份请柬带给玛蒂尔德懊恼和悲伤。可通过设问引发思考:玛蒂尔德是不满意这样的机会吗?当然不是。她之所以悲伤,是因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机会的确难得,这样的机会或许正可以让她的梦想变为现实,她之所以让丈夫把请柬送给同事的妻子,只是想把这机会把握得更牢固一些罢了。做衣服花掉了丈夫原准备买猎枪的款,这是她为满足虚荣心迈出的第一步,也是她悲剧的开始。后文的借项链便是第二步,是悲剧的发展。 第6节写玛蒂尔德为偿还赔项链所借的债务而过的艰苦生活。这是一种穷人的生活,它与玛蒂尔德原先所过的生活,以及她所梦想的生活,形成明显的梯级分布,这就有助于对玛蒂尔德的身份的定位,把她说成是一个小资产阶级阶层的妇女。写玛蒂尔德过一种穷人的生活,同时也是为了说明赔项链所付出的代价,亦即爱慕虚荣所付出的代价。这属于前面情节的补叙,也传递出一种隐约的讽刺来。 第7节写了后来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的偶然相遇。作者在这一节中再掀波澜。经过十年的艰辛,玛蒂尔德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尽管她苍老了许多,但毕竟还清债务仍有如释重负之感,她的心也毕竟轻松了许多。就当她满心欢喜地要享受这份轻松的喜悦时,佛来思节夫人的一句话又给她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打击。这一突如其来的刺激,又一次让我们为玛蒂尔德的命运担心,同时也进一步地加重了对人物的讽刺意味和悲剧色彩。 小说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情节起伏中,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物情感喜忧对比的转化中,揭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对人们的毒害影响。 设计B 以对作品的解读为基础,以对人物和主题的把握为目的,运用心理描写,进行想象作文训练。 1.可用文后练习,让学生写一写当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有什么表现。 要写好这个作文,就需认真地读小说,把握人物的性格。具体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尽量保持与小说的一致性。 2.请学生以“如果不是那份请柬”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好这篇文章的前提是理解造成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本原因。假如认定这根本原因是爱慕虚荣,那么即使没有部长的请柬,玛蒂尔德的悲剧也将不可避免,因为这是一种人物性格的悲剧。假如学生认为是教育部长的请柬打乱了玛蒂尔德的生活,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命运,那么他就有可能顺着这一认识去写作。因为,如果没有这份请柬,没有这样一个机会,即使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她也只能是“梦想”而已,谁的心中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谁又能否认这样的梦想能给许多人带来一种精神的快慰和满足?但是,一份部长的请柬就让你的满足变为现实,既而变成一种惩罚和打击。也许,小说正是揭示了小人物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的主题。小说的结尾不也同样证明了这一主题吗? 这一设计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如对作品没有自己的理解,是很难写成功的。 设计C 在学生充分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课堂讨论,谈谈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及情感。预想学生中将会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观点,而它的正确性又让你觉得不能怀疑。这样的讨论必将加深对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 陈奂生上城 【导学新概念】 中国的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会无所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11届3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后的喜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陈奂生上城》是高晓声反映农村生活的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学习《陈奂生上城》,首先应从文学反映生活的高度去把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的意义。其次应当重视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即借助行为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手段来衬托人物心理。 【资料显示屏】 1.上城、转业和包产,使陈奂生经历了一番新的精神危机。长期困顿在农村的懵懵懂懂的陈奂生,用惊疑的眼光看到了城市的一角,本来是普通的经历,对他来说简直变成了历险记。他用一个小农的尺度来衡量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不意之中的经济损失使他愤怒以致产生报复心理。但是,陈奂生经济上的损失又由他精神上的自得弥补了。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贫困在他身上是互为依存的。没有饭吃的年月,他的精神是空茫茫的,吃饱了肚皮之后,渴望精神上也能有所填补。 (《当代中国文学概论》) 2.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程度不同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朱湘南《迷失在异国他乡》)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1.学生自读小说,把握三部分情节的基本内容。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第一部分交代了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也就是农民的生活条件刚一得到改善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讲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心态和表现,同时也补充交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2.把握陈奂生在每一部分的表现,应集中把握他的心理和情感。 第一部分反映他的高兴满意和自卑不满。生活开始好起来,他相信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他“总是不会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心里就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 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是很能想得开的,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了起来,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这样的变化说明:陈奂生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单调,他的心理又是那样的脆弱,一点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使他不快,而自欺式的安慰又能让他得到一种满足。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兄弟。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小说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元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程教材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邓稼先 |
下一篇文章: [高四册·阅读] 第三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