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评论
|
查询课程教材教案的详细结果
|
文/郗晓波 [导学新概念] 评论有多种多样,如时事评论、思想评论、政治评论、经济评论、文学评论等等,社会生活评论不能与它们并列,它只是确定的一种写作范围,是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的文章。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学生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触动,会就某些社会问题或现象提出看法,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就是社会生活评论。写社会生活评论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对周围的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和敏锐感;并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够用新的观点深化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或抨击时弊,或倡导新风,或提出建议,或阐明事理,笔锋可以自由地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指导学生练习社会生活评论的写作,进一步提高学生阐发思想、表达感情的能力。 [资料显示屏] “写作论说文,应当把经过自己深思熟虑而得到的新见解告诉读者。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才能对人有启发,有教益。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再没有比那种人云亦云、似曾相识的文章更倒人胃口了。” ——纪恩《论说文的写作》 “论析,即分析事理,作者自己当然先要明理,先要在观念中实现对世界的理论掌握。明理是析理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可以说是进行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张得一《现代写作技巧》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1.导语设计 从古至今,关心现实生活、忧时忧世忧事就是中国读书人的优良传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熔铸了千百年来忧国忧民的读书人炽热的心声!东林书院的门幅也形象化地说出了这种对社会现实生活密切关注的精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大作家们几乎都写社会生活评论,如鲁迅就时刻关注着社会上种种复杂的现象,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他简直以全身心关注着它的每一步发展,就是出于匡救时弊、探索病源的心理。如今高中生的思想已比较复杂了,他们的判断和思考开始与社会改革同步,与时代脉搏相应,他们很希望通过写作社会生活评论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描绘生活,评议万象,表现出自己的鲜明个性,显出青年人特有的智性力量。 2.个性教法展示 社会生活评论属于议论文,它的写法和议论文没什么两样,都要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颗—解决问题的结构方式,都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写社会生活评论要让学生纵论时政,横议世象,以此为契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意识、畅所欲言的胆量和陶铸文采的兴致。我们在写作方法上的划分,也仅仅是从大致的行文角度作的粗略的划分。 (1)借题发挥法 是指以某一事物为由头,引起对另一事物进行议论的评论文章。“借题”是其特点,关键是要发挥。一则新闻报道,一场体育比赛,一项科技发明,一件生活小事,都可以有感而发,形诸文字。所以,这种文章应以生活的感受作为基础和前提。试想,如果没有从生活中激发起的写作愿望和动机、情绪和感受,又如何能写出评论呢?要认真研究社会生活现象,抓住事情的本质,深入分析;不要浮光掠影,心中朦朦胧胧有点意思,就匆匆下笔,结果谈得不着边际,东拉西扯,内容杂乱。 (2)反面着笔法 凡事都有两种可能,光想当英雄而不想到倒下,不是真正的勇士;光想到成功而不想到失败,不是真正的探索者。所以,反面着笔法就是在孔雀开屏展示其美丽的羽毛时,你能够想到、看到它后面露出的屁股。这种方法常以发人之未发、言人之未言而使入耳目一新。反面着笔法实际上是一个思想方法的问题,但写社会生活评论,思想方法重于写作方法,只有想得深,才能写得深。 3创新聚焦 (1)借题发挥法的训练 这种社会生活评论关键是“题”要借得恰当,有联系点。就是说要注意与所“发挥”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联系指的就是两者要有某些相近的、相似的或者相反的地方,而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它的写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借:先简要地叙述所议之事。议:扣紧事情进行深入剖析。结:作出结论,宜短不宜长,要有启发性。 [借鉴实例] 牙膏皮与西瓜皮 郑也夫
有洋学者云:牙膏皮极能反映出使用者的性格,大凡将之挤得齐整的人多喜欢自己的事情井然有序,而将牙膏挤得乱糟糟的人多在审美上不求整齐。闻后惊叹该学者眼光之犀利。的确,世间刻意经营的事情大多主要体现出人的智力水平,恰恰是不经意的举手投足更透露着性格。无独有偶,近来笔者也有新发现:西瓜皮是早年生活遭遇的写照。凡将西瓜皮啃得干干净净的人早年的生活多是俭朴而艰苦;凡不将西瓜吃尽的人早年家境多富足宽裕。不信请您稍稍观察一下。笔者还发现,自己这个年龄层的多数成员西瓜皮啃得极为干净。或许这也正反映着我们成长时期中国的状况:富人寥若晨星,多数同龄人都经历过困难时期和插队落户的生活。即使中年发了财,少年时铸成的习惯和性格也要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笔者自然没有忘记观察当代青少年。他们大多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绝少有人面对西瓜皮时承继着父辈的寒酸相。 近来读曾文正教子书,虽已壮岁仍觉受益。但仍有困惑久久不解。为什么一部曾文正家书如此盛名,显然是因为富家子弟成材成器者是,即使不像骆驼穿过针眼,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罕见。但为什么要使家运昌盛往往需几代人奋斗,而多数人家竟是只发达了一代便迅速垮掉?富人子弟垮了,自有穷家男儿取代,但若一代人刚脱去赤贫便统统被暖风吹醉又该如何?如何使一个家、一个国,富裕了仍有寒士的气概,是中华古老文化留待今人解决的问题,不然,曾文正公家书也不会这般走红。而紧迫的是当今两辈吃瓜人该如何面对西瓜和这个世界。 这篇社会生活评论运用了借题发挥法。作者先“借”西方的牙膏皮这一生活小事而联系到中国的西瓜皮,又“借”曾文正公家书有感而发,谈了如何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个老问题。借得恰当,评得在理。 [课外练笔] 请采用借题发挥法,以“金庸给我们带来什么”为题,写一篇社会生活评论。 (2)反面着笔法的训练 学习这种方法就是在具体写作中,人们都沉浸在一片叫好声中,我偏要找问题,这就常常容易产生独到的见解,引人瞩目。这种方法既可以突破旧说,挑战权威,也可以力排众议,独树一帜。但这种方法的运用必须建筑在对社会生活现象比别人更深入的研究上,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不是专门唱反调。 [借鉴实例]
群众的大多数 袁吴迪
不久前,北京电视台的一档谈话节目里,请了一位留日经济学博士当现场佳宾,谈论他如何“忠孝不能两全”。为了“精忠报国”,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两年的课程,并为此抛妻弃子。甚至当妻子遇歹徒袭击受惊,他也只回去看一眼,没说两句话就走了。他反反复复说的就是“我要尽快回来报效祖国”,赢来现场观众一片掌声。 我不知道这位博士身心是否健康,至少人格上有些偏执。在我们的一些戏剧影视中,常常塑造这么一种“模范”人物:为了事业牺牲家庭,好像家人是全世界最不值得珍惜的人。而群众的大多数也常常替这种人鼓掌。我更不明白的是节目的编导,抬出一位这样的“模范”来,到底想说什么?难道只为了顺乎民意?电视编导们为了迎合群众的大多数,做点弱智的节目还是小事,可是居然有法庭为了维护一种道德观念而把法律的原则丢掉,这就让人害怕了。 今年4月,发生在四川泸州的“第三者”继承遗赠案,法院为了顺从民意,配合打击“第三者”的形势,将经过公证的遗嘱判为无效,剥夺了“第三者”的继承权。此案宣判后,在场的1500名旁听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对此,我感到害怕。为惩罚一个人,而牺牲法律的严谨和公正是得不偿失的。一个人有权处理自己的财产,即使他道德败坏。目前我国的继承法并没有限定受遗赠人的身份(比如“第三者”不得继承),那份遗嘱就是有效的。如果这份遗赠是应当受到谴责的,前提必须是把道德法律化。道德是最高要求,法律是最低要求。我把财产给谁,上升不到违反[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程教材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评论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新教材教学设计ABC[高五册写作]第三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 |
下一篇文章: 《触龙说赵太后》备课笔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