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石中学 李贻朴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法律常识教育的开篇课,弄懂什么是法律,是依法律己、依法办事、和实施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法律的概念是整个法律常识课程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正确理解“法律”这一概念,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的区别和联系,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出发点。因此,本节课承担着法律常识教学的总的导言课的作用。
本节课第二部分专门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设置,因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本课着重介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制定的必要性,它在思品的法律板块中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法律对七年级学生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尤其是对“法律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未成年人有哪些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等问题了解不深,但他们又从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等相关媒介知道一些案例、接触过一些法律名词,因而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学生对法律知识又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但是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这些未成年学生很容易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不同方面的侵害,为此,必须让未成年学生了解法律常常识,知道自身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教会他们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教育教学中,以人为本就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就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我们设计了许多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情境,努力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故事化和问题化。其次,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新课程的追求。本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法律?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区别和联系?理解法律的四个特征?知道未成年人需要特殊的保护的意义,体会今天的我们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再次,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新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让活动引领教材,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法律?法律与纪律、道德的区别?理解法律的四个特征?
2、认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
3、知道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的名称.
4、通过参与有关活动,培养和提高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园”的活动,感受生活离不开法律,体会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意义;学习和培养观察生活以及判断、整合信息的方法.
2、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活动,提高判断、分析法律现象的能力,更深入地更法律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3、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习“法律导航”,从理性的层面更法律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保护未成年人中的特殊作用的了解,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和意识,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策略】
通过典型案例、图片、漫画等资料创设情景,引领教学,然后每个教学环节再通过“畅所欲言”、“实话实说”、“ 我的发现”、“ 自我测试”等活动回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实践的平台,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生活与法律的密切联系。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法律的四个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法律的含义和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的名称。
【教学难点】
1、法律特征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些概念,特别需要老师在讲授时把握好深度,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2、法律的四个特征不好理解,这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
2、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活动引领、自主感悟、合作探究、情境教学等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3、用材料收集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安全的种种行为的实例。在分析这些事例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各种侵害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响,从而敲响保护自己的警钟。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法律概念,搜集相关活动材料。
2.通过调查、上网等渠道了解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
【教师准备】
1.学习法律概念和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宪法》、《民法》、《刑法》和《义务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条文;
2.调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安全的事例。
3.搜集有关的典型事例,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教具和学案。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程序】
(一)“辨析”导课(3分钟)
有些同学认为:"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与我无关。"
有些同学认为:"我年纪小,法律与我无缘。"
师:这种看法对吗?引导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只要你们通过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受到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二)新课探究(15分钟)
一、探究园●观察与思考----情景讨论:捕捉身边的法律影子
1.看看书上P50,4个同学观察到的生活现象与法律是否有关系,与哪些法律有关?
2.由老师提问,让学生讨论后发表分析意见。
3.教师总结:
通过“探究园”中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 自我测试----测试要求:(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小栏目、文字资料及教师自己、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案例,解决本框教学的重点、难点)
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思考判断的理由,时间3分钟,3分钟后让学生举手抢答,再由老师来总结,并用相关的法律规定来补充说明。
2.小结:上面的十二个题目都有两个共同的关键词:未成年人和法律。
3、老师分析总结:
师:上面的十二个题目都有两个共同的关键词:未成年人和法律。我们能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我们的生活和法律的的关系吗?
(引导再次学生回答) ——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法律与生活息息相关。
法律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在保护着我们。那什么是法律?(教师评讲后,引出“法律导航”的学习)
二、法律导航(20分钟)
7.1特殊保护----板书
一、什么是法律?
1、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板书)
2、道德和纪律的含义----(板书)
3、法律的特征----(板书)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板书)
总的来说:法律是如何产生的?----由国家创制出来的。国家创制法律的形式有几种?---两种:国家制定法律和国家认可法律。如何区别这两种形式?----制定从没有到有,认可本来就有,只加以确认,附以法律效力。
(2)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的。(板书)----为什么?
(3)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板书)----如何理解?
4、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5、比较一下法律、纪律和道德三者的区别
|
产生方式 |
调整范围 |
实现手段 |
纪律 |
某机关、团体制定 |
本机关、团体的成员 |
单位行政力量 |
道德 |
人们在生活中约定俗成 |
全体社会成员(大) |
人们的信念、舆论力量 |
法律 |
国家创制出来(制定或认可) |
全体社会成员(小) |
国家强制力 |
师:通过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法律、纪律和道德”三种行为规范中,法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这里大家在“特殊”两个家下面标一下着重号,如果把“特殊”两个字去掉的话,就体现不出法律的特征了,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特殊”的方式就在于刚刚我们学习的法律与其他行为规范相比之下具有的3个明显特征。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各知识点)
三、课堂延伸(3--5分钟)
考考你----实践与评价“法律的特征”
现在请大家看P56页(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下列的知识点)
(1)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法律文件反映法律的第一个特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威武的公安干警反映了法律的第二个特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律还有哪些特征?请你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析交流
原北京市市委书记陈希同因贪污罪和渎职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6年。原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克杰因贪污罪、渎职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前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腐败案件被免职反映了法律的第三个特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四、课堂小结(2分钟)
这节课,我们与法律第一次零距离接触。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明确了法律的特征及其概念
正如谚语所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折射出法律的光芒,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既要自觉遵守法律,又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