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评圈至少有两个聚集和交流的场所,一个是西祠胡同网站的所谓“一民声音”,另一个是西祠胡同网站的所谓“青锋论坛”。前阶段,每到月末都会有所谓时评高手在这里公布自己一个月发表的时评篇数,其中最多的月发表的文章可达百多篇,占据近百个报刊网站的版面。当然,这不可避免的是一稿多投的结果,甚至有的文章可以在全国各地重复发16次之多。后来,因为这种行为被讥为时评油子的不知羞耻,才渐渐的有所收敛。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当这类自我“总结”或表彰的贴子出现之后,跟贴的人几乎也是趋之若骛。虽然这种行为本身或许无可厚非,但透过这种自我表彰,人们更多的还只能看到所谓时评高手唯利是图的嘴脸,并为此不惜费尽心机,把一篇文章投向全国各地。
在时评圈中,衡量高手的标准除了发表数量的多寡外,还有发表文章的报刊,其中是否可称为高手最显著的代表就是能否在《新京报》和《南国早报》上发表时评。论理,这两家还只能算地方报纸,比不上全国性的大报。但为什么会成为时评高手的评价标准之一?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两份报刊的稿费都在千字200或300元以上,并因此成为时评人成功与否,能力高低的衡量标准。换句话说,得利多少是衡量时评高手的唯一标准!
然而,上述这类时评人唯利是图的表现,难免会使人对其文章的真伪和含金量表示怀疑。一个唯利是图者的文章,会有多少真心的话语?能有几多深刻的思想?除了大量廉价的观点批发,为文而文,糊弄读者,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糊弄读者,甚至已经发展到对观点的垄断。当前社会中一定存在的垄断现象是现在很多时评的攻击矛头所指,然而可惜的是时评自己也多多少少形成了观点的垄断。中国时评圈的客观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不信,只要打开各大网站,看一看各网站中时评网友专栏中有多少名字是相同的就足够了。这些基本相同的时评作者,其实就是中国的时评圈。
虽然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小圈子这种东西更多的只能是坏事。因为许多不负责任的编辑,就喜欢将这个圈子中的所谓“名人”“高手”的文章登到自己的报刊上去,既轻松又省事,还能提高双方的“知名度”,但实不知这无形中就剥夺了一些真实的民声。其结果是有机会表达观点的,可能并不是真正需要表达观点的人,而真正需要表达的观点却又因此丧失了表达的机会。
同时,由于形成这个圈子的许多人都是学生或教育、司法部门的工作者,所以当下时评的批评对象,也就人为地过多地局限在教育、法律等少数几个领域,人为地减少了社会各界对其他领域的关注和思考,其偏颇之重,危害之大自不待言。
中国时评的虚伪,不仅表现在唯利是图和小圈子上,还表现在拒绝批评上。时评是批评社会时政的,然而如果胆敢有人公开批评时评家,更多的将只会得到讥讽甚至丑陋的人身攻击,更有甚者,还会遭到不能发表作品的所谓封杀。在上述两个西祠的论坛中,所发的帖子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如果某编辑发贴,跟贴的人就特别多,且几乎一律是赞美之声。但如果是批评时评或指出某些论坛在培养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庸俗关系时,情况就截然相反了,所得到的只能是一片咒骂。时评人之不能接受批评,气量与心胸之狭窄,与他们在自己文章中的“高明”、“高姿态”,是多么的不相称埃甚至有的时评作者还公开声称,从来不看任何批评时评的文章。呜呼,自大如此!
时评与其文章所要表达的忧国忧民,指正时弊,公平、公正、公开,正人君子所不相称的突出表现,还在于抄袭。其中,一种现象是将旧作改成新稿,换了由头再发;一种是综合别人后自己独领风骚。此外,还有一种在不负责任编辑帮助下进行的抄袭:由于过度信奉时评名人的“威力”,有些编辑会定向向某些时评名人约稿,为此还会把当天的一些同题自然投稿转给所约者参考,其结果却往往是观点的易主,甚至窜改式的抄袭。
当然,以上所论中国时评圈丑陋的一面,可能不是其主流,但至少反映出了它的不成熟、浮躁和含金量过低。所以,如果现在有人称你是时评人或时评家,请你千万别沾沾自喜,因为这个称呼更多的含义可能是讽刺。(人民网/征服新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