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
查询课程教材教案的详细结果
|
文/韩承金 药 【导学新概念】 《药》创作于1919年4月,是以光复会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清政府杀害事件为素材写成的。徐锡麟和秋瑾都是浙江绍兴人,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是在1907年7月组织的反对清政府的起义中先后遇害的。作为同乡的鲁迅,对于他们的遇难很激愤,但在《药》中,作者并没有着意表现革命者的英勇牺牲,也没有重点去痛斥清政府惨无人道的暴行,而是把革命者的遇难放置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大背景下,突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表现出了明确的反封建主题。 这篇小说的结构安排很有特点,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结构全文。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两条线索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 阅读这篇小说,可从把握小说的结构入手,分析不同线索上的人物形象,最终达到对小说主题的明确把握。 【资料显示屏】 鲁迅对秋瑾殉难颇多悲愤,对巫医以人血馒头治痨病也有所闻。但他并没有把这两种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分别写成小说,那样写只不过是提供一些革命逸事或风俗文化而已。他以特殊的思想深度使这二者发生关系,把它们作为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穿插、折叠在同一个艺术世界之中,从中开发出令人心弦颤动的强大思想和感情的冲击力。人血馒头是给华小栓治痨病的,秋瑾已经艺术化为夏瑜,从以华、夏这两个可以代表中国的字眼为姓,可知作者的忧愤之深广。 ——杨义《中国叙事学》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茅盾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呐喊》:“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在小说《药》中,鲁迅先生采用的新形式就是它的双线结构,即设置明暗两条线索。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迅速地找出小说四个部分中每一部分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画出小说的情节结构图。 明确:四部分情节发生的时间依次是“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当天早上”“当天上午”“这一年的清明”。情节发生的地点依次是刑场、茶馆和坟场。明线上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华老栓买“药”、华小栓吃“药”、茶客们谈“药”和华大妈上坟;暗线上的主要内容在前两部分都属暗示,暗示了夏瑜的就义和其血被吃。第三部分属侧面描写,写出了夏瑜的一些思想性格,第四部分写夏四奶奶上坟才是重点。 之后,分析明暗线上的主要人物。明线上的主要人物应是华老栓夫妇,应重点注意小说对老栓夫妇(特别是老栓)所作的心理刻画。有四处需注意。第一处是华大妈掏钱和老栓接钱时的动作,第二处是买药路上老栓的感觉,第三处是买上药走在回家路上的感觉,第四处是老栓夫妇看着小栓吃药时的眼光。集中看待这四处刻画,可以认定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栓对“药”的功效的迷信。正因为他相信这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儿子的痨病,所以才不惜用辛辛苦苦攒来的一包洋钱拿去买药。也正因为他相信,所以去买药时他才高兴得“跨步格外高远”,回来时又显得那么谨慎,“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暗线上的主要人物应当是夏四奶奶。对于夏四奶奶,应注意分析她的心理和语言。具体地说就是上坟时,当她看到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时表现出的“踌躇”和“羞愧”,还有看到夏瑜坟头上的花环时认为是瑜儿“显点灵”的话。 然后通过分析明确,小说之所以对主要人物作如上的刻画,其实都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和无知。如果是现在有人得了肺结核,大概谁都不会像老栓那样去寄希望于一个人血馒头,可见老栓的愚昧。“显点灵”的说法也反映出夏四奶奶的落后无知。另一方面,这样的刻画还能表现出人物灵魂的麻木和不觉悟。老栓买药时是知道遇害人的身份的(因为有许多闲人在围观),可他还是把蘸了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买了回来给小栓吃,表现出的是对革命者的冷漠。夏四奶奶的“羞愧”表现出的是她对儿子以及儿子从事的革命的不理解。这其实也正是革命者夏瑜的悲哀。只要拿高尔基《母亲》中的尼洛夫娜与夏四奶奶作一比较,就可看出一般群众的认识境界来,当然也可以看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来。《药》所描写的正是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愚味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何以见得是辛亥革命时期?从小说有关时代背景的暗示上就可断定。比如士兵衣服前后的“大白圆圈”,“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还有夏瑜说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以上工作,无论是画情节结构图,还是分析明暗线上的主要人物,都应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需引导点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B 鲁迅先生在他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在小说《药》中,作者要“揭出”的是什么“病苦”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可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去分析。 《药》中明确出现的人物有华老栓夫妇、康大叔、夏四奶奶和花白胡子等茶客,从侧面暗写到的人物有夏瑜和夏三爷,还有街上的许多“古怪的人”。把这些人物进行分类,可归为三类:一类是愚昧麻木的群众,如老栓、夏四奶奶、茶客和那些“古怪的人”;一类是革命者,如夏瑜;一类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如康大叔和夏三爷。 小说是如何写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的?首先应该明确,革命者夏瑜是因本家夏三爷的告官而被捕,又因刽子手康大叔而遇害。而那些愚昧麻木的群众,对夏瑜被害表现出的是冷漠、不理解,甚至是欣赏;对走狗帮凶表现的却是恭敬、羡慕和低声下气。当凶残、蛮横的康大叔在茶馆里高声叫嚷时,所有的人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在为他倒茶时,还特意“加上一个橄榄”。 这样的人物关系,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特征,又揭示出了小说的主题。具体解说参看设计A。 附板书设计:
设计C 先简介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读小说把握基本的故事情节,最后重点欣赏小说的行动描写和环境描写,尤其是第四部分对花环和乌鸦的描写。 行动描写。开头写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取钱时的“掏”,老栓接钱时的“抖”和接钱后的“接”,充分表现了老栓夫妇的贫苦。后边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老栓时,一连用了“抢”“扯”“裹”“塞”“抓”“捏”六个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刽子手康大叔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写花环。单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读者可能也不理解这坟顶上的花环是从何而来,可以结合作者《〈呐喊〉自序》中的话去理解:“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坟顶上的花环,使作品带上亮色,使革命者不致于过于悲哀;毕竟还有同志在,为后来的革命者增添点勇气。 关于乌鸦的描写。小说“微风早经停息了”这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一个“静”字。因为这一段是在夏四奶奶希望乌鸦飞到坟顶上之后,这样的环境就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感觉,这种“死一般静”的感觉正体现出夏四奶奶那种迫切的、期待的心情。结尾一段写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是为了写“动”,以乌鸦毫不犹豫地向远处飞去,宣判了夏四奶奶的愿望落了空,充分地表现了对夏瑜母亲的愚昧无知的悲哀。 项 链 【导学新概念】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的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羡慕上流社会,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为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深入地观察到了正向帝国主义发展的法国第三共和国的黑幕,对于小资产阶级的普遍心理也有很深的了解。他的创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社会现实,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道德沦丧和拜金主义,真实地描写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对下层社会的“小人物”寄予了深切同情。《项链》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项链》的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地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悲剧故事。学习本文,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去把握小说的思想意义和主题。 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深刻,学习时也应作为重点。 【资料显示屏】 1.莫泊桑以精巧自然的构思布局见长。他的短篇往往是开头平稳,中间突然转折,结尾出人意料而合乎情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若用海面的曲线予以图解,则始而微波细浪,继而奇峰突起且急转直下,终而跌入海面,令读者视线未及而思绪纷起。 (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 2.他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心主题是揭露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和丑恶风尚。他善于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横断面,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社会的真相,又兼有自然主义的“纯客观[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程教材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四册·阅读] 第二单元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邓稼先 |
下一篇文章: [高四册·阅读] 第三单元 林黛玉进贾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