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曾经告诫他的外甥:“夫志当存高远”,强调一个人要有远大理想;甚至有人说:“人无志,非人也。” 7.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一生饱尝艰辛,但他始终如一地对自己向往的事业锲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写出了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光辉巨著--《史记》。 8. 春秋时吴王夫差灭了越国,越王勾践怀着复国之志,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最后终于达到了目的。
【相关链接】 (一)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二) 时代风云录 1、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作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湖南、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正如燎原之势,日益高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确立,创造了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随之而来革命领导权又成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国民党右派想篡夺领导权,排挤共产党,在共产党内,总书记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主张,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在当时情况下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出了这首沉郁豪迈的词。词的中心思想是通过游览岳麓山和水陆洲(橘子洲)时的感触和对学生时代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 《采桑子·重阳》 这首词写于1929年,6月22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艺术地展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 诗词知识讲解 1、词 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 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写,叫作“填词”。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 3. 沁园春 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两阕,也叫双调。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于是作者另标题目“长沙”。 4. 采桑子 本为古乐采桑曲。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 5. 领字 又叫一字豆,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语音上要作小小的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如这首词中的“看”和“忆”就是领字。领字以下的几句一气贯通,是一个整体。
【重点剖析】 (一) 词语品析 沁园春·长沙 1.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尽”字表现出树林被染红的深度,这三个字都是表程度的副词,都写到了“极处”,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博大的情怀。“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仿佛人工染成的壮美景色。 2.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3.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击”、“翔”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翔”字写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 4.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采桑子·重阳 1. 战地黄花分外香 “分外”两字,从程度上极言花之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革命豪情。 2.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作者一反中国古代文人悲秋的惯例,认为秋天“胜似春光”,体现了作者的伟人情怀,“寥廓”展现了意境的宽广,“万里霜”形容秋色无限。 (二) 把握壮美的意境,学习博大的胸怀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很大气,给人以震撼之感,显示了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体现出来的一种伟人风范。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写的是秋天的景,却一反古代文人那种悲秋的感慨,用一句“胜似春光”,充分展现出了心中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一种博大情怀。
忆秦娥①娄山关②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① 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② 娄山关:位于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写作背景: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率军攻打失利,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美文共赏: 读这首词时,脑海里涌现出的是那种悲壮的画面: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然而,红旗不倒,依旧飘飘,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红。至此,一股豪情油然而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擂响的战鼓,是摇旗的呐喊,激发我们向前,向前,永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