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情结》教案8
|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
《乡土情结》教案 常州市一中 邵健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重点: 目标1 教学方法: 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 发轫(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二、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三、作者简介: 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四、介绍本专题研习方法:评点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地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要注意: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注意一些文眼及关键句) 2.注意一些双关语句的分析 我国古典名著评点本: 1.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2.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3.毛宗岗评点《三国志》 4.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评点,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习惯。其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 作为对话,评点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其他读者的交流。 评点时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后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展开想像,进行质疑,产生创造性阅读。 五、文本研读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请同学们找找能帮助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 明确:文中第一节。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第二节) 明确:“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它包括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明确: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4. 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第四节) 明确: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明确: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第六节)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完成《教材完全解读》相关练习,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乡土情结》教案8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我心归去》教案8 |
下一篇文章: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