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心归去》教案8
|
查询原文分析讲解的详细结果
|
《我心归去》教案 黄顺进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展开对话;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行学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独立思考,与作者、文本展开对话 难点: 本文抒情性与哲理性相统一的华语特色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门,我们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采薇中饱尝了战士有家不能归的痛楚,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感受到了故乡亲人的丝丝关爱,从“莫老不还乡,还乡须断肠”中体会到了游子对故土的依依情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访法归来的中国现代作家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看看他是怎样抒发对故乡情怀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文中的字词 别墅 叽里哇啦 逃遁 熠熠闪光 酥骨 矫饰 奇诡 贫瘠 雄浑 悲怆 眷顾 墟场 拥挤不堪 旅泊 烙印 静谧 概莫能外 2、作者简介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 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后任湖南省《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 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的《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爸爸爸》引起一定的反响。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好书” 2002年4月,法国文化部颁布“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代表作 3、问: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注:想家,思念故乡。 请同学们在音乐旋律(《思乡曲》)中再次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学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文章 (一)分析文章1-4自然段 1、从第一节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注: ①优裕的物质环境 ② 很少看见人 结合对话栏⑴,在以下的学习中注意思考它是如何为下文作铺垫的? 2、阅读2、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注:寂寞、孤独、空虚 问:作者是如何渲染的?从哪些角度? 注:一切声响与你没有什么关系 电话、钥匙无目的 法语 不知道干什么 悬崖深谷 吊灯 思考:这样渲染有什么好处? 注: 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用心去感受,以此获得共鸣。 3、问:如果我们的同学在外国留学,遇到了这样的感受,我们会怎么办?(自由讨论) 注: ①融入主流社会,服从外域文化 ② 推出困境,回家 问:韩少功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问什么? 注:“我不想移民”“ 很想念家里” 4、从刚才的提问与讨论中,请同学们阅读第4、5自然段,能够明白第5自然段是作者从旅法经历到点出乡思的过渡,是文章主题的切入点。 (二)分析文章5—6自然段 1、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作者为什么“很想念家里”? 注:“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 那里有过欢笑,有过痛苦,有过收获,有过付出,即“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2、同学们阅读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乡的? 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齐声朗读) 思考: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时,作者产生了如何的想象?为什么?(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注: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原因,“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 思考,这句话又作如何理解?(自由讨论) 注:这是韩少功访法归来后的文章,正如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写作时是对旅途中的孤独、寂寞、空虚的再次感受,是对故乡爱的再次温知,所以,再美的歌曲对一个旅泊者,也无法掩饰他心底的悲伤。也就是说,旅泊者,面对的一切的景物,都是他心灵的外化,都将转化为对故乡思念的寄托。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原文分析讲解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我心归去》教案8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我的四季》教案8 |
下一篇文章: 《乡土情结》教案8 |
|
|
|